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只展不销直播间里的“午夜谜局”

2024-07-29 18:45:35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花3000多元在直播间“粉丝群”订购了一款高仿巴黎世家的包,结果邮寄来的包包质量难以令人满意,想找卖家咨询却发现自己已被踢出群聊并拉黑微信,这让北京市民吴丽丽懊恼不已。

记者点击进入吴丽丽介绍的直播间,连续观看5天发现,午夜时分,容貌姣好的女主播带着口罩,每天更换不同款式的大牌服装,拎着品牌包,带着高奢饰品,在直播间镜头前只展示产品但不会开口介绍,时不时扭动身姿,吸引观众进入直播间。直播间仅允许被关注的人评论,且没有上架“小黄车”等商品链接,期间工作人员会一直在评论里刷屏——“怎么买?点关注,进粉丝群”“不是专柜几千元买不起,而是直播间零头更有性价比”“1∶1天花板,品质与专柜0差别”……

记者加入粉丝群后注意到,群内和直播间一样都禁止群友发言,管理员刷屏发送微信社交账号,提醒新入群的粉丝添加。

按照指示,记者通过粉丝群添加商家客服微信后,对方立即发来一个“欢迎关注微商相册”的二维码,扫码后发现微商相册里面包含了墨镜、名表、名包、鞋等众多品类的产品,涵盖古驰、巴黎世家等一众国际大牌,但是只有产品图片却没有标注产品具体价格。据该客服介绍,自家售卖的产品都是按照正品的标准1∶1原材料生产的,拥有和正品一样的顶级品质,若有喜欢的款式,可以带图问价,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来付款,一般在付款三四天后就能收到货。记者咨询发现,这些高仿品虽然不会动辄上万元,但每件也要几千元才能买到。当问及价格是否偏高时,客服回复称,自家产品都会配专柜全套包装,进出专柜无压力,支持专柜对比,不是资深鉴定人员借用设备是看不出来和正品的区别。

“所有的仿品都有破绽,商家所宣称的产品‘出入专柜无压力’其实只是仿品的外形与正品相似而已。奢侈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难以复制的手工艺、传承已久的制作工艺以及限量生产的稀缺性。”中恒信(天津)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鲁曦介绍,奢侈品是由品牌工匠手工打造的非标商品,其制造工艺虽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并非遵循统一规格制作,每一件商品之间都不可避免地有着细微的差别。“奢侈品的鉴定重点并非外形,而是商品的五金配件,包括五金刻字、金属质感、电镀工艺等,这些很难复制,且工艺成本也非常高。”鲁曦强调,奢侈品内logo的刻印是仿品最难仿造的部分,因为奢侈品品牌都有自家独立的字体库,每个字形的位置、特征等都是品牌内部的核心秘密,外行人不会知道。

事实上,除鞋包名表等商品之外,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打着“复刻原版””原单货”名牌服饰商贩也活跃在深夜的直播平台上。在某知名品牌服装的直播间,同样通过添加微信的方式,记者联系上服装商。对方介绍,自己的店铺里面涵盖各类奢侈品牌和潮流品牌,采用的是原版的材质和面料,工艺讲究,一针一线都是原始出厂水平,和正品完全一样。

“奢侈品中服饰类的鉴定最为棘手。”鲁曦表示,像胸前纯棉带刺绣的T恤,多为机器刺绣而非人工刺绣,造假商只要把棉质感、手感,包括厚度和绵软度做得一致,从外观上很难辨别真假。但假的终究真不了,作为资深鉴定师,鲁曦给出破解方法:首先,可通过其水洗标和领标的缝制,查看品牌独特的防伪点;其次,对于纺织类物品,还可借助光谱仪协助鉴定,即便手感相同,但成分不一定一样。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午夜突然出现的“另类”直播间不设置用于下单的“小黄车”,是因为这些商家没有向官方平台申请直播带货的权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消费者引流到微信上进行交易。

“将消费者引离购物平台再进行交易,无疑是为了规避平台的监管。”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秘书长刘志华表示,在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账号规模性地销售未经正牌商家授权生产的产品,不仅会侵犯商家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对于商家通过直播将消费者引流到私域的现象,平台很难进行监管。”某短视频直播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坦言,主播行为比较隐秘,依靠平台内部算法很难发现,而人工审核又有滞后性,这些主播自身也清楚,所以每次直播时间都不长,且主播都会戴着口罩,只展示产品却不说话。

对此,刘志华指出,直播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销售高仿奢侈品的行为。例如设立举报机制、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及时向用户提示和警示销售高仿奢侈品的风险等相关信息、建立对违法销售高仿奢侈品的商家进行处罚的管理机制等。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直播平台、各大电商网络销售平台对销售假冒奢侈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导致有些不法商贩开始转战微信等私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这种行为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制假售假行为性质比较恶劣、销售范围和金额较大,情节较严重,对于可能构成犯罪的案件,会及时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刘志华说,“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高仿奢侈品很可能会出现货不对板、品质差等问题,也很难得到合理的售后保障。”他建议广大消费者,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同时,在遇到违规售卖假货的商家时,也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 广西梧州市16万公顷早稻陆续成熟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