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其在霸王茶姬一家门店点了一杯奶茶,感觉味道与此前不同,“不好喝”,就给了差评。没想到第二天该门店员工竟找到他家请求他删掉差评。尽管视频显示奶茶门店工作人员态度不错,还送了他一杯饮品和“徽章”,但这位网友觉得商家采用这种“家访”的方式要求顾客删差评的做法令人反感。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商家上门删差评既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权,也有“变相威胁”的意味。
据媒体报道,霸王茶姬有很严苛的评价机制,这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不少讨论。霸王茶姬定期对其全国门店进行排名,分出ABCD级,获得A级的门店会得到奖励,而末位门店则会受到处罚。顾客评价是影响评级的重要依据,各门店极为重视。有网友称“差评一单,门店电话要给你打几十个”。也有门店员工表示委屈:“我们也不想骚扰顾客,但门店规定一个月只允许出现3条差评,如果做不到,业绩提成就是零。”
霸王茶姬“上门删差评”事件再次将电商信用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亮在台面上。品牌方希望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将差评纳入门店评级指标;消费者希望拥有真实评价的权利,不想因一条差评被骚扰。而夹在其间的打工人则成为了压力与怒气的背负者。
作为电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规则,信用评价机制自产生以来一直面临诸多争议。因站位不同,电商交易涉及的各利益主体对待信用评价机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不同,制造了许多纠纷,让这一机制本身处于价值纠结之中。
“差评恐惧”,是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的副产品之一。因网上消费体验差而给出差评,买家被卖家(包括外卖骑手等服务者)纠缠甚至恶意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差评恐惧”驱动下,甚至形成了专门负责“删差评”的网络黑灰产业链。对此,许多网友感慨:网购有风险,差评需谨慎。
显然,买家和卖家都害怕差评,“差评恐惧”是双向的。基于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的根本原则,“差评恐惧”之生也,似乎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消费者参考之前买家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决定是否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的核心价值即在于此。电商环境下,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法律赋予消费者差评权,是对这种地位落差的削平。不过,由于该机制与商家利益直接挂钩,他们极不愿意看到影响其利益的负面评价,于是,一方面采取“好评送礼”“好评返现”等手段讨好买家给出好评,另一方面使用威胁恐吓等招数让买家消除差评。
在利益面前,很难说有多少卖家能坚持原则,买家也一样。人们看到,现在电商平台评价内容可信度越来越低,电商信用评价机制某种程度上沦为“粉饰”商家的工具。而曾经为公平交易做出努力的一些平台企业,如今也被利益蒙蔽双眼,对电商信用评价机制规则进行修改,其价值原则逐渐从买家导向向卖家导向转变。规则最显著的改变是,差评隐形化,甚至完全消失了。
从“差评恐惧”到“差评隐形”,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的走向令人担忧。买卖双方在信用评价权上纠缠多年,最终的结果却是买家对自己权益作出让渡,而卖家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方便地获得好评、删掉差评,这也降低了他们对评价机制的依赖和敬畏。这种现实暴露电商信用评价机制存在漏洞,而评价失真正在反噬电商经济。
如何医治“差评恐惧”症,让电商信用评价机制完善起来,真正发挥其推动电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只依托于平台的评价体系标准单一,是造成“差评恐惧”及有偿删差评等信用造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建立互联网平台、经营者、消费者、第三方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现在一些平台引入大众评审机制,让用户参与评判(他人的)交易或差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前平台评价机制的不足。还可考虑建立消费者、经营者、平台相互评价机制以及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综合不同平台数据、结合不同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机制,让评价结果尽量真实、客观、公正。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