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丝路新画卷
——“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市场监管力量”之共建“一带一路”
□ 本报共建“一带一路”采访调研组
古城泉州,带有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元素的建筑随处可见,昭示着这里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宋元时期就是名满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舟车云集,万帆竞发。如今,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这里更加生机勃勃。九牧、安踏等一批代表“中国制造”的泉州本土品牌成功进入世界市场。
“世界的义乌”,来自亚非欧美的客商成群结队地游走在这里寻找商机,显示出这个全世界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活力。2023年,义乌平台开行1608列“义新欧”(从浙江义乌经过新疆进入中亚达到欧洲)中欧班列,辐射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义乌考察时的嘱托,成为义乌国际商贸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古老的丝绸之路,跨过沙漠海洋,绵亘万里河山,穿越千年时空,闪耀在人类文明持续前进的宏大历史进程中。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构建起中国融入世界、共建国家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2023年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1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实打实、沉甸甸”,回望10余年历程,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厚重而丰硕——
“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功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合作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扎扎实实,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光明、机遇和繁荣,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流水涓涓,汇为汪洋;星光灿灿,化为银河。在共建“一带一路”总体框架下,10余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精耕相关领域各业务条线,着力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
奔行在铁路上的列车,驰骋在公路上的汽车,联通各国的空中航班,劈波斩浪的货轮,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这背后,一套规则、一个标准、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通行……由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组成的质量基础设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国际双边、多边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座座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一条条输油、输气管道,越来越智能通达的输电网络,让能源短缺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梦想得以点亮,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这背后,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远赴万里之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技术支援,把质量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和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使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现代化的机场和码头,通畅的道路,拔地而起的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催生新的经济走廊,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成为新时代的商贸大道、驿站。这背后,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加强援外培训推广市场监管良好实践,围绕反垄断、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领域,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官员、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推广市场监管的“中国经验”,推动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不断为共建“一带一路”铺就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发展大道。
10年栉风沐雨,10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如今,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新的一程,市场监管部门正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和落实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8项行动,勇于担当、勇毅前行,不断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为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