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瑞鹏 本报记者 秦海峰
入伏之际,一场及时雨喜降龙城太原。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清德铺村,只见路边一垄垄红薯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在储存窖窖口,村民们正往几辆汽车上装运红薯……7月15日,记者跟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记者团来到清德铺村,看到一幅打好“一红一白”特色产业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在不断铺展开来。
“我上任时,村集体经济账面上只有四毛七分钱!如今我们村每年有750多万公斤红薯供往全国各地的餐桌,每年从安徽调运60个车皮大米滚元宵……”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代表、清德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晋斌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一红一白’,正是清德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法宝。”
清德铺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传统村落,如何以产业富民强村,考验着村委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2018年,当时44岁的贾晋斌在清德铺村新一届村两委换届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清德铺村党支部书记。
跳出本地看本地。做过18年生意的贾晋斌认为,发展特色产业要有大局观,从更大的视野和空间去认识本地特色、挖掘乡土资源,以特色赋能农产品。奔着“全村过上富日子”的目标,他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啃骨头,打出了“一红一白”特色产业富民牌。
“一红”——清德铺红薯。清德铺种植红薯由来已久,据传从清光绪年间就开始享誉龙城。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村民只种“太原红”,60余年来,红薯品种一直没有更新,每年单产只有1000公斤到1500公斤。“当时,我和村委会干部找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的专家,请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贾晋斌说。
村里有些老人不以为然:种红薯还需要学吗?贾晋斌和村委会干部顶着嘲讽继续干,一起开辟试验田,从8个红薯品种中选出4个。后来经过专家选育,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单产达到4000公斤以上。在村两委的努力下,清德铺红薯产业实现质的升级。
2018年2月12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清德铺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清德铺红薯的种植面积开始逐年增加,并带动周边8个村、5000多人种植红薯,种植面积达1300多公顷(2万亩),还带动了全村的农机农资种苗和劳务输出,村民收入翻了好几番。
目前,清德铺村兴建了4500多平方米的玻璃联动大棚红薯育苗基地,年产红薯种苗800万株,完成了6.67公顷(100余亩)设施农业天桥拱棚的建设,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机制,为村民们开辟出新的致富路。
如今,清德铺村正进一步拉长红薯产业链,引进红薯加工,衍生出红薯片、红薯粉、红薯小食品等各种红薯产品,根据营养成分的差异,用红薯茎蔓、叶子进行饲料和食品加工。同时,开发多功能红薯,特别是种植富硒红薯,开办有70多个品种、1500道菜的“全薯宴”,聘请专家进行红薯叶茶研发等。
贾晋斌把清德铺村的红薯经验总结为“五位一体”,即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线上线下销售、反季节储存、红薯深加工。小红薯成为大产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薯”。
“一白”——清德铺元宵。清德铺元宵有200多年历史,馅料中有桂花、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糖稀、白冰糖等十几种原料,颇受市场欢迎。因为没有商标意识,也没有办理正规手续,清德铺村民的元宵作坊曾被当作“黑作坊”查封,甚至“清德铺元宵”商标也被别村人抢注。
贾晋斌上任后,在村两委的统筹布局下,由村集体和农户按“五统一独立”标准共同成立清德铺元宵合作社。“五统”是指服装、原料、工艺、招牌、配方统一,“一独立”是指经营独立。清德铺食品行业的小作坊和从业人员全部办理了健康证。在2018年的元宵节,清德铺元宵正式入驻太原食品街。自此,经历了200多年起起落落的清德铺元宵产业才真正走上了正轨。
如今,村里开通了公众号,生成了二维码,各家留有自家的业务电话,元宵质量、销量好不好一目了然。仅今年元宵节期间,清德铺桂花元宵就销售了30万公斤,收入180万元,户均收入达3万元。“我们最近开发了冰元宵,在山西最大的文商旅项目清源水城,一个摊点一晚上能卖到3000元到5000元。”贾晋斌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销售渠道、元宵口味、品牌打造上继续下功夫,让小元宵“滚”出大产业。
红薯红、元宵白,“一红一白”特色产业成为清德铺村两张闪耀的“名片”。如今走进清德铺村,可听历史回声,可看自然风光,可感淳朴民风,可品特色美食,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