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领域首项两岸共通标准发布
为未来合作提供可借鉴蓝本
本报讯 (陈 永 记者江 岱)日前,医疗卫生领域首项两岸共通标准《“无陪护”医院服务规范通用要求》在福建省厦门市发布。该标准为深化两岸医疗卫生领域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未来合作探索提供了可借鉴蓝本,标志着两岸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迈入更加紧密深入的新阶段。
在由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标准发布仪式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与台湾地区护理资讯学会共同签订医疗卫生两岸标准共通交流合作中心合作协议。
据介绍,所谓“无陪护”是指患者住院后所有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均由医护人员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能有效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会痛点。厦心医院从2017年起开始探索“无陪护”管理模式,2019年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全院“无陪护”管理且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医院,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方案,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家医院参访学习,并有多家医院已复制该院的管理模式,推广“无陪护”服务。
“无陪护”管理的核心构成之一是护理员。台湾地区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率先推行“整合照护模式”,即“全责照护”,构建完善的护理员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应对护理资源短缺,保障患者全面照护。
出席当天发布仪式的台湾地区专家周幸生称,台湾地区的“整合照护模式”与大陆“无陪护”理念相通,为两岸共通标准制定打下基础。
2023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厦心医院携手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及台湾地区护理资讯学会,历经17个月深入研讨,融合厦心医院实践经验与台湾地区“整合照护”先进做法,制定出兼具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的“无陪护”管理标准。
该标准界定了“无陪护”服务的术语定义、总则、服务组织、服务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服务保障、评价与改进,为医疗机构开展“无陪护”服务提供了指导框架。特别是在服务提供环节,规范了从咨询预约、入院办理、需求评估到个性化服务项目实施及后续关怀的全流程,涵盖医疗专业护理、日常生活照料、餐饮供应、陪同检查、探视管理、健康宣教等多个维度,确保患者获得个性化、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厦心医院与台湾地区护理资讯学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双方将依托医疗卫生两岸标准共通交流合作中心,汇聚两岸精英智慧,组建跨域专家库,运用标准化的先进工具,深度融合两岸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前沿技术,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痛点难点,在两岸“无陪护”服务术语共通、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联合研制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深化两岸卫生健康融合,推动两岸医疗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