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有了国家标准
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将不再“脱节”
□ 本报记者 何 可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篮球教学的“第一课”都是最基本的运球知识。那么,为什么不能进行有效衔接?答案就在于缺少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而这也是长期困扰其他体育科目教学的一道难题。
近日,《足球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等22项国家标准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据悉,这是我国首套用于评价学生运动能力的国家标准。随着标准的出台,上述困扰体育教学多年的难题有望迎刃而解。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服务业标准处处长屈昊表示,国家标准为优化和完善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希望进一步加强标准宣传推广,以标准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建立工作闭环机制,助力学校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套标准包含1个基本运动能力和21个专项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国家标准项目由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软式棒垒球、滑板、健美操、滑雪、排球、滑冰、排舞、田径、体操、游泳、五体球、中国式摔跤、跳绳、轮滑、武术、网球、蹦床组成。
根据各专项运动特点,标准设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如球类运动主要通过单个技能、组合技能、比赛进行评价;武术、健美操等主要通过单个动作、成套动作进行评价等;游泳、滑冰通过单个技能、组合技能、竞速进行评价。
标准研制牵头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表示,每项标准都划分为6个等级且逐级提升。基本运动能力6个等级与学段年级对应,专项运动能力6个等级按难度进阶划分为3期,夯实基础期包含一级、二级,提高能力期包含三级、四级,发展特长期包含五级、六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有选择性地进行测评。
“运动能力测评研究是个庞大工程,牵涉测评什么、用什么测评、怎么测评,以及测评场地与器材的运用等问题。”于素梅介绍说,标准研究团队由来自全国的体育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等400余人组成。他们通过会议、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了来自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多个层面的意见建议。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22项运动能力标准。这套标准不仅有助于“体育课走班制”落地,真正实现体育分层教学的目标,还可用于体育中考、学业评价、体育教育质量监测等。
据了解,这套标准将陆续在全国试点推行,是教育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表示,该套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标准化的空白。强化体育标准化建设将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