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山西抽检监测“小窗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质增效

2024-07-02 15:43:41 中国质量报

专家“开良方” 帮扶“除病灶”

山西抽检监测“小窗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为落实“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属地管理责任,抓住食品企业中的“关键少数”,去年以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针对2022年检出3批次及以上不合格产品的29家生产企业,在强监管、严处罚的同时,开展了精准分析、问诊帮扶的课题研究,帮助企业从源头查风险、防隐患、提质量,以抽检监测“小窗口”助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用好数据信息“金钥匙”

食品抽检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覆盖了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各领域各环节,能够通过科学客观的食品抽检数据信息结论,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稽查提供靶向支撑。

为进一步帮助产品抽检多批次不合格企业找出生产技术、质量上存在的难点、痛点,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前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结合企业抽检问题档案、全国同类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对不合格抽检结果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9家企业的不合格产品集中在调味品、酒类、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薯类和膨化食品5类。

以调味品中的食醋为例,食醋不合格的项目主要为总酸、不挥发酸、菌落总数。总酸是反映食醋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总酸高则表明食醋中粮食发酵成分的含量高,总酸低发酵成分就低。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食醋总酸含量不足均由于配制(勾兑)过程组分配比失控。不挥发酸是食醋中总酸的一种,老陈醋中含有丰富的不挥发酸,可缓冲乙酸的刺激性,使食醋酸味柔和醇厚。菌落总数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微生物超标不仅会影响食醋的风味、品质,还可能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影响。

架起助企惠民“连心桥”

核查处置作为食品抽检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头关系着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一头牵动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秉承“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的理念,组织专家赴全省7个市16个县(区),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从原料采购、库存管理、研发、工艺、生产过程管理、环境管理、检验、人员、设备管理、清洗消毒、食品防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排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分析。在推动食品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现场调研情况来看,除饼干、膨化食品生产企业为略有规模的企业外,其余产品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均为家族式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不能有效分开,企业管理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消费需求,没有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理念、意识和知识。

在食醋企业现场调研时专家发现,食醋总酸含量不足是由于配制(勾兑)过程组分配比失控,根本原因首先是利益驱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生产过程中勾兑水分;其次是实验室总酸检验能力不足,天平等仪器未按期检定和校准,天平使用不规范,化验员缺乏培训,检验的准确性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发现问题。

食醋不挥发酸含量不足,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发酵工艺控制不当造成或配制(勾兑)过程中分配比失控造成,根本原因同造成总酸含量不足的原因一致。

食醋作为酸性食品,本身含有的醋酸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因此食醋中菌落总数超标说明食醋加工环境存在问题,生产工艺中杀菌措施未有效实施或杀菌方式不当,生产过程中人员管理、环境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虫害管理、内包材管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如操作人员无洗手更衣环节、设备设施不清洗、环境中霉菌细菌大量滋生、内包装材料随意堆放无遮盖、无清洗环节等。

打造提档升级“工具箱”

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在经过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后,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根据食品抽检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合格产品出现的原因、现场调研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对重点问题制定了风险管控清单。

一方面,该局指导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生产加工条件、严格原料验收把关、强化生产过程控制等,确保问题得到有效整改落实。

专家组提出,食醋企业的原料管理要避免用玉米代替高粱;原料进货和储存过程中要避免霉菌的滋生,库房要通风并控制温度和湿度;整体生产环境保护清洁和卫生,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做好综合虫害管理;要做好尾稍醋的管理,包括尾稍醋池的定期彻底清洁,确保用于淋醋的尾稍醋没有腐臭味,微生物含量达标;要对醋杀菌温度和时间进行标准化,并且记录每批次产品的杀菌温度和时间,如果采用新工艺灭菌一定要做好新工艺的杀菌效果验证,符合杀菌要求后才能作为标准工艺用于正式生产;对于内包材的管理,要求有专门存放内包材的库房,要避免尘土堆积并定期检查,内包材库房控制好温湿度避免霉菌滋生。

另一方面,该局指导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如对企业检验人员能力加强考核,定期组织企业进行检验能力验证等,实现风险防控闭环管理,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 界面革命:长城汽车以美观和功能性重 ...

  • 大马力与低油耗如何兼得?且看福特蒙 ...

  • 不负好时光 海上耕作忙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