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首批确定包括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等在内的9个联合体(由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组成)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以引导相关企业加强能力建设,系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带动汽车与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产业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又迈出重要一步。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了先进传感器等装备、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交通管理等多行业的合作与转型升级,应用场景多样,产业链庞大,并涵盖汽车金融、共享出行等汽车后市场。目前,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以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方式重塑汽车产业生态,并推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基于此,智能网联汽车被视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规划。有关部门先后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一些地方也相继开放指定区域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应用领域均取得巨大进步、行业发展趋势良好,但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部分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多方面挑战。
芯片短板明显,仍面临被“卡脖子”的问题。受有关国家不合理管制政策影响,我国高算力芯片及加工设备进口受阻。同时,我国车载计算平台与操作系统相关生产商以系统二次开发为主,缺少架构设计、系统设计等全流程的工具链,相关核心技术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同时,摄像头、激光雷达、处理器等硬件成本较高,成为自动驾驶推广和功能升级的障碍。在“车路协同”等基础配套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投资运营模式。各地目前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建设成本较高、可持续性不强,导致总体进展较慢。
显然,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既需要技术创新突破,也需要产业协同推动。政府要继续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企业加快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完善标准法规,探索开展自动驾驶商用化运营,加快推进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推动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汽车、能源、智慧城市等融合互动的产业生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相关企业也要积极行动,加快产业布局,提升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应用能力,加快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化云平台等技术创新,推动智能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巴士、无人配送等多个场景应用。
可以相信,随着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测试示范应用等多方多向发力,上下游产业链将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驶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质量报》【车市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