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市场监管助力贵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记

2022-09-16 11:24:05 中国质量报

用质量描绘多彩贵州新未来

——市场监管助力贵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记

□ 本报赴贵州省采访调研组

山路弯弯,热浪滚滚,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盘旋,一路翻山越岭、爬坡过坎,生动诠释了“这里的山路十八弯”。不到30公里的路,走了将近一个钟头。

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后,汽车停在了一处稍显宽敞的平地上,旁边是涓涓溪流和在溪水里嬉戏的孩子。

“到了吗?”下车后我们问道。

“还没有。要换车,你们的车上不去。”在此等候多时的当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答。

没来得及喘口气,一行人又坐上越野车重新出发。一路上,我们不禁充满好奇和期待:山林深处,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宝贝”?

这是本报赴贵州采访调研组在都匀市采访调研时的情景。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独特的地质构造、山脉土壤、气候环境,造就贵州的“多彩”“山明”“水秀”;特有的人文风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今,纵横于黔山贵水间的高速公路已连通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区。过去10年,贵州以位居全国前列的增长速度创造出“黄金十年”奇迹,经济发展也走上“高速路”。

“当前,贵州省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重大机遇,按照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阳向东说,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落实市场监管总局“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发挥职能优势,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地标保护、知识产权以及质量品牌等政策工具,有力地推动贵州民族地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田间地头、下工厂车间、入苗寨侗村、到基层一线、进农户园区,访市场主体……8月22日至26日,本报赴贵州采访调研组专门前往山地多、少数民族聚集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通过撷取一些人物、事例和数据,展示市场监管工作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历程、艰辛与荣光。

牵住“牛鼻子”

乡村振兴闯新路

换乘越野车后,继续翻山越岭,朝山林深处进发。山路愈发狭窄,陡峭的山崖近在咫尺,层层叠叠的绿色铺满了山坡。

直到车都无法通行,一行人下车,又顶着烈日拾级而上,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位于团山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都匀毛尖原产地。郁郁葱葱的茶树,在阳光的照射下,青翠欲滴。“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都匀毛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十大名茶,也是黔南州的高原瑰宝。

“黔南州茶叶种植及加工利用的历史悠久,主要产品都匀毛尖,是贵州的‘两毛(茅)’之一,即‘北茅台、南毛尖’。”说起都匀毛尖,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负责人张丽娟如数家珍,“我们一直聚焦茶园提质增效,通过和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共同推广标准化规模种植。”

“都匀毛尖获得‘中国十大名茶’之后,标准化建设就逐步得到重视,黔南州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进都匀毛尖等茶叶的标准化种植,推动茶叶质量逐步提升,市场认可度持续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黔南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瞿健介绍说,黔南州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育品牌,提升检测技术保质量,统筹抓好地理标志产品顶层设计、长效机制、宣传引导、强化监管。目前全州获批地理标志产品13个,拥有用标企业48家,其中“都匀毛尖茶”最具特色。经过精细化管护,到今年8月,都匀茶叶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30%。

无独有偶。打造雷山银球茶、黎平香茶、丹寨毛尖茶等一批高质量品牌,雷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亮眼的“成绩单”,让黔东南州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尝到了甜头。

“我们通过标准服务支撑银球茶品牌,制修订茶叶标准28个,并积极推动雷山银球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做大做强茶产业。”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建良高兴地告诉我们,黔东南州茶叶产业带动7.5万余户贫困户、24.26万人脱贫,作为贵州省唯一典型案例受到市场监管总局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对于雷山银球茶的高质量发展,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鹃深有体会。通过将茶园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他们不仅带动农户增收,还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特色之路。“今年地理标志的用标量和销售额都实现了增长。”

“贵州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独特的物产,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林业资源丰富,我们强化标准建设,以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春银说,3个自治州已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0个,占全省总数的35.2%。

通过紧紧抓住标准化这个“牛鼻子”,贵州省以标准化带动,同时突出有机认证、地标培育,不仅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闯出新路。

打出“组合拳”

黔货品牌焕新颜

门口载歌载舞,身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正喜洋洋迎接四海宾朋;桌上热气腾腾,香飘飘的正宗“凯里酸汤”吸引了八方食客。走进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亮欢寨)的门店,扑面而来的,有特色美食的香味,更有浓郁民族风情。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亮欢寨创始人吴笃琴一边介绍,一边展示他们的产品。说到关键处,她亲自演示“凯里酸汤”的传统做法。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边小店,发展为如今拥有13家餐饮酒店的知名企业,同时建立自己的种养殖基地,并建成年产1万吨的酸汤产品生产线。亮欢寨的成长历程是“凯里酸汤”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凯里酸汤”,黔东南州凯里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其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的一套“组合拳”——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指导制定4项团体标准,构建“凯里酸汤”标准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开展酸汤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质量提升;注册“凯里酸汤”集体商标,统一标识和标准,打造品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州酸汤餐饮门店达316家,开发相关酸汤系列产品100余个,收入10.07亿元,“凯里酸汤”已走出黔东南,走向全省和全国。

“凯里酸汤”的发展,也是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综合运用政策“工具箱”打造黔货品牌的真实写照。“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联合3个自治州市场监管局,共同打出地理标志兴农、商标品牌富农、专利技术强农‘组合拳’,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贵州模式’。”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况顺航说道。

络腮胡没来得及修剪,眼神却透露着坚毅的光。这是黔南州商标指导站站长甘连发给采访调研组的第一印象。“这个指导站可以说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一个多功能服务窗口——商标注册的业务窗口、品牌培育的服务窗口、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一线窗口。”在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应急宣传处市场稽查专员蒲锐的大力推荐下,我们慕名来到商标指导站走访。

2019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黔西南州市场监管局设立黔南商标受理窗口。两年后,窗口被成功备案为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网点。“3年来,我们强化企业商标管理指导、注册指导、运用指导3项服务,全力破解工作瓶颈,有效推进地方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开展,助力地方品牌培育壮大。”甘连发说。

贵州都匀市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迎迎对商标指导站的服务表达了发自内心感谢之情:“今年,在商标指导站帮助下,我们用名下的34件商标质押,向金融机构成功申请到8500万元,有效化解了公司的资金困境,解决了发展过程中一个大难题。”

办公地点设在市场监管局主办公区一楼临街的两间办公室内,随时可为市场主体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确保服务高质量……走进黔东南州知识产权投诉举报快速维权保护中心,最大的感受是“接地气”。

黔东南州把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与直销监管、消费环境与网络交易等职能整合到保护中心商标窗口,与黔东南州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合署处理投诉,形成“行政指导+行政保护+投诉举报维权+信息服务”工作机制,为知识产权保护及发展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商标指导站的贴心服务、保护中心的体制机制创新,都是市场监管部门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服务市场主体、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2021年以来,围绕民族地区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在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遴选支持19家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助金额380万元;在12个民族县实施县域经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拨付资助资金240万元。

制定标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知名商标和品牌,以及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一系列坚实有力的措施和“组合拳”,不仅提升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大批知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细耕“责任田”

质量发展出新绩

种植面积从2005年不到700公顷发展到2021年两万多公顷,种植户由2005年的4000余户增加到2021年的5万余户20余万多人。2021年,种植农户总收入达7.56亿元以上,其中在贫困户年收入中占27.7%,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7500元以上,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黔西南州兴仁市薏仁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地助农富农的代表,也是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助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黔西南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锦洪表示,在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兴仁市薏仁米工业园区560余家企业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通过产业提质、原种储备、品种升级优质服务等,促进产业链稳链强链,推动兴仁薏仁米高质量发展。

他们通过抓产业基础研究,设立专项资金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实施6项产业基础研究项目,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布实施团体标准填补检测标准的空白。

他们抓原种储备,初步完成96份薏苡资源图谱构建,为产业发展做好原种储备;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兴仁薏仁米”品牌,奖励资金20万元。

他们抓优质服务,在企业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帮助园区企业研发出薏仁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123种,年产值超50亿元。目前,“兴仁薏仁米”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基本掌握全球定价权。

如果说“兴仁薏仁米”的质量是精耕细作,那么苗族银饰的质量则是精雕细琢。苗银精美的纹样均由压、寥、刻、镂等传统工艺制作,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走进贵州印象苗族银饰刺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印象银饰),全手工制作的“生产线”让人印象深刻。“苗族人酷爱银饰,我们的产品冠以‘苗银’品牌,已经开始走出深山,迈向世界各地。”印象银饰负责人李帅说。

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符号,苗银有着数百年历史。黔东南州是贵州白银饰品发源地,也是世界白银饰品的集散地。当地银饰市场除满足少数民族民众的需求,还开发了如银制室内装饰品等多种产品,形成了苗族银质工艺产品。印象银饰等企业发展的背后,有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地方民族特色产业,通过实施质量发展项目助力其高质量发展的深深足印。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副处长陈施透露,自2019年以来,贵州省通过实施质量发展项目,攻克了一批产业发展方面的共性质量难题,激发了企业质量创新活力。截至目前,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已支持民族地区质量发展项目21个,投入资金84万元。

一方面,实施质量帮扶,助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激发市场活力,让贵州民族地区的质量发展出新绩。截至今年7月底,3个自治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9.88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112.60%。

醉美多彩贵州,质量魅力无限。阳向东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黔贵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市场监管人细耕“责任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身影。无论是扶持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还是提升质量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守护品牌商标等,贵州会把市场监管的各类“工具”用好、用足、用亮,在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交出更多、更优异的答卷!

(采访调研组成员:李刚 徐建华 刘伊婷 李嘉)

相关链接: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目前,贵州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还有253个民族乡。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贵州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2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86.42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时,要求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四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要求贵州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四化”)。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印发,赋予贵州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四区一高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风情浓郁独特,全州户籍人口488.6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1%,其中苗族占43%、侗族占30%,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和全国苗侗文化核心地,素有“百节之乡、非遗之冠、银饰之都、歌舞海洋”之美誉。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下辖12个县(市)和州府所在地的都匀经济开发区,人口4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黔南州是红色革命之地、伟大转折之域,也是休闲旅游之地、纳凉避暑之域,也是黔茶正源之地、茶业兴旺之域。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桂黔三省区接合部、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珠江上游,是三省区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锁钥”之称。黔西南州现共居有布依族、苗族、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

《中国质量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市场监管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质量守护“四特精神”耀江淮

  • 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坚持创 ...

  • 安徽省纤维检验局严格履职尽责主动作 ...

  • 质量安徽 如椽巨笔写华章

  • 江苏常州经开区举行数字电竞峰会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