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南的精彩蝶变
市场监管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组走进贵州
□ 本报赴贵州省采访调研组
“山美、水美、人更美;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描述了贵州的物华天宝;“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这些广为传唱的歌词,展现了贵州的人杰地灵。夏秋之际,中国质量报市场监管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组,来到山美水美的贵州省,不仅见识到了秀丽山川,更体会到了市场监管人为醉美贵州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最美助力。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另外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侗族、分布在印江的土家族、分布在三都、荔波的水族以及分布在黔西北的彝族等,都是贵州主要的少数民族。目前,贵州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还有253个民族乡。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8月22日至26日,中国质量报市场监管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组来到贵州省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采访调研市场监管助力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高质量发展情况。
采访调研组一路跋山涉水,走进都匀毛尖标准化种植园、雷山县丹江镇乌开工业园区等田间地头,了解茶叶等农产品标准化种植情况;翻山越岭,走过“中国天眼”、千户苗寨,调研质量管理创新情况;星夜兼程,走进基层市场监管分局,了解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风尘仆仆,走访凯里酸汤、苗族银饰等民族特色产业,调研少数民族企业特色发展之路;跋山涉川,走入地方政府、知识产权和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一线,记录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民族特色,立足职能,靠前服务,他们牵住标准化这个“牛鼻子”,突出有机认证、地标培育,助力都匀毛尖、雷山银球茶、贵定刺梨、林下蘑菇等一大批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提升质量,乡村振兴“闯新路”;他们打出“组合拳”,综合运用质量提升行动、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打造等系列举措措施,做大做强凯里酸汤、苗侗山珍、苗族银饰以及福泉、瓮安的磷及磷化工等特色产业,打造千户苗寨、“黎从榕”和瓮福等知名品牌;他们细耕“责任田”,开展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持续开展质量帮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留住“青山”。
一路走下来,我们坚信,在贵州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抓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市场监管部门必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更充分相信,在多彩贵州的亮丽色彩中,市场监管系统还会为多姿多彩的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谱写醉美贵州发展新篇章。
《中国质量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