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常态化守护食品安全“千里眼”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创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系统全力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监管实际,如何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创新建设了以落实“一点两责”为核心的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系统,为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系统以4个步骤融合法治监管、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于一体。首先,将中、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系统。其次,系统可实现相关主体自查,企业运用“五定防伪拍照”技术开展自查,系统会自动从风险点库中匹配不同业态的风险点,企业食品安全员按照风险点提示内容,逐项开展自查并录影录像上传系统,食品安全总监可以随机抽查企业食品安全员履职情况,对自查不到位的提出整改要求。再次,系统可实现监管人员精准监管,系统对自查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对未开展自查或自查不到位的企业发出警示,市场监管人员可使用“一键督办”功能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督促无效的企业依法实施现场检查。最后,该系统可将检查结果推送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智慧监管、信用监管一键贯通。
据介绍,该系统的运用,切实厘清和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让风险管控无死角,责任落实看得见,主要起到了4个方面的效果: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再是“未知数”,企业是否按要求进行风险自查、自查效果怎么样,系统中实时可见;二是基层监管责任落实不再是“数字游戏”,监管人员查没查、各地监管情况如何,可以随时精准掌握;三是食品安全培训日常化,企业端、监管端查什么、怎么查,系统自动生成并配有语音提示,对该业态要管控的风险了如指掌;四是信用监管得到明显强化,该系统检查数据将实时归集至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此外,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的复杂业态,该局通过进一步加装智能识别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人脸识别等在线物联设备,让系统可以自动传输异常信息,发布安全整改警示等。
风险管控系统的背后,是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撑。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梳理的食品领域40类业态、324种风险点类别及其管理要求全部录入系统,形成风险点库,并进行动态调整。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常态化市场监管的“千里眼”,为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持续推进智能化应用,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