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论标准化专家型记者的塑造

2022-06-29 15:02:53 中国质量报

□ 徐 风

随着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和各个专业密不可分,专家型记者是受众对记者的期待。

标准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又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标准化不仅是专业媒体新闻宣传的重点,也是各大媒体普遍关注的话题。

标准化由于本世纪初中国“入世”而备受媒体关注,从2015年3月国务院部署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到2018年1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的实施,再到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公布;从中国专家当选国际最具权威性的标准化组织的主席、秘书长,再到一系列重要标准化国际会议在中国的召开,标准化大事件连续不断。重要时间节点,甚至随时都在发布的重要标准更成为常态化的标准化新闻。

新闻密度大、专业性强,决定了标准化新闻宣传应该由专业记者、专家型记者承担。专家型记者在标准化新闻宣传工作中更是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

专家型记者的专业

记者是新闻专业从业人员,有专业就有专家。无论新闻业内外所说的“新闻无学”本意何在,记者都应该从先贤所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两个方面辩证理解。所谓“新闻无学”,至少在记者看来,恰恰是新闻“学”之所在。无论标准化专业如何重要,从事标准化专业新闻宣传的记者,首先应该是新闻采写的专家。

但是,仅仅达到新闻专业专家水平,还不能称为专家型记者。严格意义上的专家型记者所指的专业,不是新闻专业,而是采访领域的专业。标准化与各行各业关系紧密,有多少专业领域,就有多少专业的标准化新闻。对标准化专家型记者的专业要求,最重要的不是采访领域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及其细分的专业,而是标准化专业。为行文简约,文中的记者主要是指纸媒文字记者。

通常的标准化新闻,大多数媒体关注的是标准的指标是什么、是多少?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标准化专家型记者应该全方位地宣传报道标准化工作。

2016年3月,《信用基本术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中国质量报》记者发现其中多条术语的定义有待商榷,以《信用术语不能仅仅“不差钱”》为题发表意见,认为该标准中的术语非常枯燥,而信用又备受关注。这篇报道将专业性和新闻性有机结合,入情入理。

2012年8月征求意见的《能源的分类与代码》,是一项基础性很强,枯燥无味,并且与国计民生没有直接联系的国家标准。《中国质量报》记者以《越基础越能直达顶层》为题进行报道,文章的结论是“所以越是基础性的标准,制定的难度往往越大;基础性越强的标准,越能直达顶层。这正是标准化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这类标准入手对标准化进行宣传报道,正是标准化专家型记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专家型记者的途径

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是新闻界前辈对新人常说的一句话。记者往往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再到关联现场,从一个当事方到另一个当事方再到关联方。到现场怎么看以及和当事方怎么聊,需要的是新闻专业的素养;到现场看什么以及和当事方聊什么,需要相关专业的素养。

说标准化是一个专业固然正确,如说标准化是与各行各业融合的专业,更契合标准化的本质属性,且从传播学来说,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要求记者通晓与标准化相关的每一个专业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在采访中学习是成为专家型记者的前提。向专家学习、利用书本学习、查资料学习都是有效途径,但是面对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实际上特别接地气的标准化知识,在具备一定的标准化专业素养的情况下,最应该向工人、农民等基层与标准化相关人士学习。10多年前,《中国质量报》记者相继对农业标准化和企业标准进行宣传报道,在《一位豫中农民的“三笔收入”》《一条“主线”让工作变简单了》等报道采访过程中,记者只采访了农民和工人。完成采访任务后,记者满脑子都是农民、工人对标准化的描述和做法,仅仅加上采访本上的简单记录,就完成了专业性强而又鲜活的新闻报道。

面对专业性很强的采访工作,常见的做法是让采访对象表述,这对解决新闻来源问题是必须的,却也是很多记者缺乏专业自信的小精明。绕开就是逃避,而逃避是不能成为专家型记者的。无论记者使用专家的表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为了丰富采访主题,都要变成记者自己的表述,哪怕呈现形式是直接引语。

标准是协商一致的产物,开会是协商的一个途径。会议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坐得住、听得进。拿通稿、资料就离开会场的记者是不会成为专家型记者的。会议报道以消息体裁为多见,消息讲求简略,很多专业性强的表述要舍弃,舍弃专业性强的表述并不等于舍弃新闻的专业含量。

标准化既然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领域,掌握标准化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对于提升标准化新闻宣传水平和宣传效果显然具有重要作用;标准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标准化发挥作用的机理值得深入探讨。标准化专家型记者,必须在标准化理论、原理、方法以及发挥作用的机理的学习、研究上下功夫。

“识”与“知”并重

标准化领域的新闻宣传工作,往往今天是工业,明天是农业;今天是光伏,明天是5G。成为专家型记者并非坦途一条。

大部分记者都有相对集中的专业分工,一般是一两个主导专业加上几个辅助专业,这是许多新闻界前辈总结的成为专家型记者的不二法门。标准化领域的宣传报道,面对的专业成百上千,只要掌握标准化专业的精髓,尽管相关专业没有达到专家水平,报道却可能达到或接近专家型记者水平。

这并非靠记者之“知”,而是靠记者之“识”。记者之“识”源于新闻专业,同样源于采访的专业领域。记者之“识”是建立在记者之“知”以及踏踏实实的采访工作基础上的。能够发现隐藏在专业中的新闻,主要依靠记者之“识”。

2019年1月,《中国质量报》记者在准备一次会议报道时得知,刚刚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出席会议,便拟定了一份“标准化”的采访提纲。钱院士拿到提纲说了句“问题提得不错”便欣然接受采访。采访只有15分钟,钱院士只能就每个问题略谈几句,要求记者写好初稿再联系。3小时后,《国家最高科技奖成果的形成离不开标准化——钱七虎院士谈标准化对科技工作的作用》传真到钱院士所在单位,在得到几乎未作改动的回复后于次日见报。这次报道中,记者对钱院士的专业领域并不熟悉,但阅读钱院士的科技成果,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标准化内涵,这得益于多年积累之“知”,同样得益于多年思考之“识”。

记者之“识”来源于新闻专业和采访的专业领域,更来源于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方针政策。立足大局,记者之“识”才能更高更远,才能从枯燥的专业中提取精彩的新闻元素。多年前,《中国质量报》记者在设计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巡礼系列报道中,将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作为远景,国家标准化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部署作为近景,从不同侧面如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专业分工、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等方面进行宣传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专家型记者的误区

《论语》记载孔子这样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即“文”不胜“质”,“质”不胜“文”。专家型记者的宣传报道是“文”与“质”的和谐。

过于“文”的表现是炫技夸张,文字吸引眼球,却没有从专业角度阐述主题或深化主题,或在专业上浅尝辄止,专业含量不足。很多记者都有轰轰烈烈的职业梦想,标准化基础性极强,让两者有机结合,成为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型记者,需要深入而又不拘泥于标准化专业。

过于“质”的表现是枯燥乏味,有的报道用难以理解的专业语言表述,甚至到了卖弄专业知识的地步。标准化是上达于天、下接地气的专业领域,新闻宣传的空间极其广阔。几个指标,只是标准化新闻宣传的冰山一角。只有充分认识标准化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枯燥的指标、术语中走出来,成为标准化专家型记者。 

(作者单位:中国质量报刊社)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练市分 ...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安全用 ...

  • 浙江中铁装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盾构 ...

  •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 画展打卡!感受甘肃本土油画家笔下的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