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务院近期先后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努力使下半年发展有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企业活,则经济活。市场主体有活力,则经济发展有活力。稳住经济大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稳市场主体。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市场主体,稳增长稳住经济大盘同样离不开市场主体,我国市场化改革成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经历史性地跃上了1.5亿户、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亿户的新台阶,成为促进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为经济行稳致远积累了最可贵、最可靠、最可信赖、最可预期的战略资源。
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目标,市场监管部门就应当发挥自身与市场主体打交道、离市场主体近的优势,用好职能“工具箱”,推动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和强起来。
用好职能“工具箱”,推动市场主体多起来,就是要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市场主体“生”出来。当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了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证照联办、先证后照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倍增。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主体总量已经比2012年底的5494.9万户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达到12.1%。经验表明,市场主体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准营、退出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
用好职能“工具箱”,推动市场主体活起来,就是要积极推行容缺办理、审慎办理、歇业制度等方式,当好“店小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市场主体因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展经营活动,但仍有较强的经营意愿和能力。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专门建立了市场主体歇业制度,为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新的政策和制度保证,利于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当前,更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发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精神,精准施策,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让市场主体早受益、真受益、活起来。
用好职能“工具箱”,推动市场主体大起来,就是要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把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着力点,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让市场主体变大变强。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深入实施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执法,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为广大市场主体强信心、稳预期;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全面落实减负降费政策,开展涉企收费治理,让市场主体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的困难解决好、需求落实好。
用好职能“工具箱”,推动市场主体强起来,就是要深入实施质量帮扶,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一站式”服务,为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助力,增强市场主体质量竞争力。市场主体是竞争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保有者,是稳就业扩就业的核心力量。稳增长稳市场主体,必须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的质量竞争力,毕竟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因此,市场监管部门要以更强担当融入稳链补链行动,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在重点产业质量基础支撑、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做好质量帮扶、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等多项质量帮扶活动,提升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质量水平与质量竞争力,让市场主体强大起来。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