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2021-03-08 10:29:39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这个词就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显然,弘扬工匠精神并非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业;并非一企之为,而是强国之基。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看到,近年来,推崇、践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技能人才。不过,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尽管目前弘扬工匠精神已成社会共识,但许多行业仍然面临着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缺匠”困境。

技能人才不足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梁兵表示,技能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少行业存在一线普工和技术工人双短缺现象,特别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倍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社会缺工岗位”中,有100个岗位招不够人。其中“高级技工”这个岗位出现了2000万人的人才缺口。而且,有专家预测,这数字还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25年,技工人才缺口或将突破3000万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梁兵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待遇普遍不高,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通知》。两年多来,各省、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实施意见,但实效不明显,主要是跟踪落实的力度不够,以致技术工人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当然,更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视不够。其“缺匠”之痛,表面看是人才不往企业跑,实质却是企业缺少吸引力。国内不少企业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目光不够长远,小账精明、大账糊涂。提到人才,他们没有一家说不重视的,但要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就舍不得了。

李克强总理曾用他早年在国外考察的一段经历启发大家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告诉他,这家企业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之后总理说:“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格局和气魄?”总理的这一问,正点中了许多企业的痛处,也点出了我国今后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努力的方向。

工匠精神是激励出来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当然,这种激励不能是一时一事,而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激励制度。正如梁兵提出的建议,弘扬工匠精神,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激励政策落地生根。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快政策实施脚步,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激励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技能人才队伍。提高工匠待遇,将各级工匠纳入政府津贴范围,增强技能工匠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于企业而言,要敢于在人才上下本钱,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分配方式,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造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

《中国质量报》【两会·会外走笔】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打造“泰检易”一站式平台 促进产业 ...

  • 推进区域特色产业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思 ...

  • 河南省开封市市场监管局采取多项措施 ...

  • 山东省宁阳县市场监管局:严禁“三无 ...

  • 两会·长镜头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