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访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邓绩

2020-12-24 10:52:34 中国质量报

质量管理应以提高效益为主线

——访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邓绩

□ 本报记者 郑建玲

“当前,‘中国制造’的质量急需改变产品质量可靠性不高以及创新力不强、品牌声誉不佳等问题,这也是我国实现‘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中有关建设质量强国、促进质量提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加强质量顶层设计,各企业应结合产品及产业特点积极构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助力质量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邓绩日前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邓绩看来,质量强国应体现在经济大而强、产业结构合理、品牌和创新力强以及文化体系建设完善、注重诚信等方面。目前,我国已有200多个工业品(占世界全部工业产品种类的32%)的产业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产业结构也在加速调整中,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但在品牌竞争力、创新力、文化建设和诚信方面,我国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差距仍较大。

对于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邓绩有独到见解。他认为,高质量是相对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产业、一家企业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要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评判,即与之前比,提高了多少?与竞争对手比,提高了多少?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提高了多少?还可以与标杆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相比较,与消费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较,通过量化数据分析进步和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实现既定目标。

“目前,社会各方对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认知不清、以概念为主的问题,缺乏具体的战略目标,包括目前处于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水平、如何达到以及别人是怎么做的等。”邓绩说,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国家层面,需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强国规划,加强质量指数、质量景气度等研究;企业方面,应不断完善标准、认证、专利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具体到质量管理上,邓绩认为,眼下,我国不少企业仍以引进、照搬国外理念、模式为主,未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融合提练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还有的企业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尚未将质量管理提升到有效解决全产业链中普遍存在的关键质量问题的认知上,导致质量问题不断。

“质量管理应以提高效益为主线,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邓绩强调指出,这也是全球质量管理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因为此,近年来,全球质量管理已从生产环节不断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端延伸,并且向环境生态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渗透。应关注制造业中的质量损失率,关注产业链各方突破行政壁垒、协调高效发展,以及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过程中,在有效满足需求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

“以质量损失率为例,它由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返修及因消费者投诉而产生的赔偿等要素构成。目前,我国制造业质量损失率较高,为1.5%左右。近几年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3000亿元,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过度成本等潜在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邓绩进一步解释说道。

为了解决质量问题,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全球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创新实践,而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及大力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等,成为他们的首选。一些国家也由此塑造了自身产品的质量特色,比如欧洲产品主打的是“生态”牌、美国产品与“创新”相连、日本产品的“精益型”形象则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我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国内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还很多,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站在全球发展的角度推出了可复制、具有标杆作用的管理模式,引领国内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潍柴动力WOS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质量是致命的、系统的、开放的、绿色的、艺术的和增值的;扬子江药业以‘求索进取 护佑众生’为使命的药品质量风险管控模式,以‘三不’为原则(不让患者承担风险、不让风险升级和不把风险转移给他方),以‘四持续’(持续质疑、持续识别、持续管控和持续回顾)为方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好每一道质量关。”邓绩说,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使许多问题不可控,扬子江药业打造的质量管理模式,瞄准质疑、管控、回顾等关键词,由内而外发力,从“为什么要这样做、药品质量风险最低了吗、还能做得更好吗”入手,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方法,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这些努力,使扬子江药业很好地诠释了“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的质量文化。该模式已于今年5月上升为江苏省地方标准,在医药、食品等行业具有很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基于国外在质量领域更关注公共健康、老龄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运用等趋势,邓绩建议国内企业在追求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质量提升真正落实在“人民至上”的使命上,通过质量管理创新、技术和服务创新等,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金天国际“数字化创新”助力中医药传 ...

  • 中国保健协会携手康宝莱发布《国民免 ...

  • 内蒙古赤峰市特检所专业技术人员走进 ...

  • 四川省2020年质量强省暨质量提升 ...

  • 浙江省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深入特种设备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