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网课网游背后的烦恼

2020-06-11 15:10:41 中国质量报

网课网游背后的烦恼

网游负面舆情占比最高,退费纠纷频发

□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孩子前台上着网课,后台运行着游戏,这种“人在网课,心在网游”以及由于私自充值、巨额打赏引起的退款纠纷问题备受关注。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对疫情防控期间网课、网游和网络打赏等有关舆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5月26日,共监测到有关网课、网游和网络打赏等舆情信息2072233条。其中,网课舆情信息1043735条,占比50.37%;网游舆情信息791746条,占比38.21%;网络打赏舆情信息236752条,占比11.42%。

从舆情信息的情感方面看,网游的负面舆情占比最高,占比达到了53.49%;其次是网络打赏舆情信息,负面舆情占比40.69%;网课的负面舆情占33.75%,占比同样不低。这说明,疫情防控期间网课、网游和网络打赏等负面舆情总体较多,其中网游消费问题最为突出。

网课引发的退费纠纷最多

舆情数据显示,在网课负面舆情信息中,退费纠纷问题最多,超过其负面舆情信息的一半。其次是服务质量、关门跑路、虚假宣传和教师资质等问题。

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校外教育培训的负面舆情信息明显增多。除了以往的虚假宣传、教育质量不达标、上课效果不满意等问题,受疫情影响还增加了变更上课形式、变更上课时间,甚至变更上课老师等问题。无论解除合同还是变更合同,最后都会涉及退费问题。

与校外培训相比,学校课程的负面舆情相对较少。除了部分上课软件使用不便、网速不稳定以及网上用眼时间过长等问题,还有个别上课软件的页面或入口链接,存在误导学生进入网络游戏或直播打赏的情况,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疫情防控期间的网课问题仍然主要集中在校外培训方面。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规范校外培训问题,关键还是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真正把对校外培训问题的监督管理落到实处,让教育培训行业既能在审慎包容的政策环境中快速成长,又能在诚信守法的经营轨道上规范发展。同时,学校在使用直播软件开展远程教学时,也要把好上课软件的安全关,确保上课软件操作便捷、使用安全,同时避免网课时间太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网游问题集中在沉迷游戏和诱导充值

舆情数据显示,网络游戏的主要问题同样是退费纠纷,占到整个网游负面舆情的近四成。其次是沉迷游戏、封号扣费、诱导充值和诈骗陷阱等问题。

从舆情监测数据看,未成年人网游纠纷问题则主要集中在沉迷游戏和诱导充值方面。无论是封号扣费和误导受骗问题,还是沉迷游戏和诱导充值问题,最后一般都会涉及退费问题。

未成年人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无论是学校的课程作业,还是校外的教育培训辅导班,一般都会使用到网络电子设备,再加上部分网游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自身社会责任,有的甚至故意诱导未成年人反复充值,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留下了隐患。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有关专家呼吁,要规范和督促网游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信守法经营,主动采取游戏分级、实名认证、人脸识别认证等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额度和登录时长,尤其是不要打着免费教育的幌子推广网络游戏,同时尽量简化退费流程,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打赏中诱导打赏问题突出

舆情数据显示,网络打赏的问题主要是诱导打赏,超过了网络打赏负面舆情总量的一半,其次是冲动打赏、内容低俗、诈骗陷阱、退费纠纷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即我国40%的人、62%的网民都是直播用户。实践中,大多直播软件都设置了打赏功能,用户可通过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等方式购买平台提供的礼物,送给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未成年人趁家长不注意,偷偷花数万元打赏心仪主播。

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监管,主要停留在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治理方面,在未成年人冲动或非理性打赏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应对。有的直播平台虽然在“充值协议”中规定,年满18周岁或已年满16周岁且依靠自己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用户才能打赏,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只要绑定了移动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赏,根本不需要用实名认证和身份核实。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指导意见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游或直播打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返款项应予支持。这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已经迈出了积极一步,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努力提升网课效率,并在网课与网游之间设置“防火墙”,通过严格审核用户身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以及控制登录时长等手段,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和盲目打赏问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广西玉林市市场监管局双生分局启动夏 ...

  •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最大食品安全问题

  • 市场监管总局通报17批次食品抽检不 ...

  •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古贤村:制作 ...

  •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加油机计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