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质量时评>>

网购真实惠才能打动消费者

2023-12-07 12:44:03 中国质量报

□ 岳 倩

继2022年“双11”大促首次没有公布具体成交额之后,今年电商巨头们再次不约而同地秘而不宣。同时,不久前淘宝还宣布“双12”活动今年取消不再举办。这让人产生了更多的联想与猜测——难道网络购物节真搞不动了?

网上购物节降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演变出花式“凑单”“满减”等槽点。在网上购物节刚开始的几年,活动规则就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说优惠就优惠,说降价就降价,“满减”类的活动也很简单,只要能掌握四则运算,基本上也就胜券在握。然而,之后几年各大平台的规则突然复杂起来。“满减”优惠券、“瓜分红包”等各种活动规则,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有网友吐槽,购物节活生生将优惠规则变成了烧脑的高数课。尤其前两年开始的预售模式,将活动战线拉长到近一个月,一笔消费要分付定金和尾款,这无疑会消耗消费者更多精力。而且,有些付款需要熬夜到零点,对第二天还要早起的打工人来说很不友好。随着近年来网上购物节名目越来越多,许多消费者感到应付不过来,也觉得愈发疲惫无趣。

让不少消费者对网上购物节不再感冒的原因还在于,凑单熬夜买来的东西未必真实惠。比如,一些商家在购物节时先涨价再打折,这种小伎俩背后潜藏的套路和陷阱,同样让消费者感到疲惫。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商家对价格进行虚假宣传、“先涨价后降价”等行为构成价格欺诈。今年“双11”前,北京、南通、哈尔滨等多地消协和市场监管部门发文提醒消费者,网购时要理性选购商品,警惕商家“明降实涨”套路,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一些网购平台上也完整显示消费者的留言,比如在某购物平台,有消费者会询问其他消费者的购买价格,有的则留下自己购买时的价格数据。这些做法,让“明降实涨”的行为不再行得通。此外,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一年365天的直播促销早已把品牌折扣让利的空间释放到了极致,想让“双11”再降价至比直播间更便宜,商家已经无能为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网络购物节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买买买”的呼声下,这届消费者“理性购物”的声量正逐渐被放大,成为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观念。“有件衣服我看了好久,‘双11’在平台上看到真降价了才买的”“这个‘双11’,我什么也没买”……和前几年购物节期间空气中弥漫着些许狂热气氛不同,如今许多消费者的表现非常理性,无论是买或者不买,都以是否需要、是否划算为出发点。这也和咨询机构的数据形成印证。德勤发布的《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与市场展望白皮书》显示,41%的受访者将“我买的都是我真实需要的东西”列为最符合的3项消费观念之一;36%的受访者选择“我乐于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品牌和产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同比名义增长6.3%,比较上半年同比增长6.5%,下滑了0.2%。在这种背景下,最省钱的方式就是——不花钱。

随着人们消费观愈加理性,优质的品质和服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赢得消费者。再多玩法套路都抵不过商家看得见的诚意,正如那句网络流行语:“真诚才是必杀技。”社会环境在变,行业格局在变,电商平台不再对外公布最终的交易数据,要表达的或许正是其求变的决心。今年年初,商务部将2023年确立为“消费提振年”,要求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提振消费,离不开建设放心消费环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要厂家和商家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支撑。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童装企业向 ...

  • 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工程全线最长区 ...

  • 中国品牌电动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 2023年河北省高位推动同心共护食 ...

  • 江西省南丰县桑田镇槟榔芋种植基地进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