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汽车>>

10个小区7个不同意安“私桩”

2023-11-30 15:26:34 中国质量报

新能源汽车充电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私桩”,自建自用,只需承担电费,每度电价0.48元左右;一个是“公桩”,共用共享,收费一般由电费和服务费组成,每度电价1.70元左右。

如此悬殊的差价,让每一位新能源车主都有一个“私桩梦”,特别是随着车企“买车免费送充电桩”的配套政策,更为“私桩”推广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私桩”建设仍然难过“物业关”,在随机采访的10个小区中,有7个小区物业不同意安“私桩”。

两年落不下一个桩

“真装不了!”这是两年来,物业跟张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自打两年前买了新能源车,张先生就与物业围绕安“私桩”问题展开了拉锯战。从没有固定车位到没有产权,从没法布线到会统一建桩,物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不同意。

公开资料显示,张先生居住的北京三间房南里四号院是央产房,之前一直为单位自管物业。“小区内没有产权车位,之前也不收停车费,车位谁抢到就是谁的”“最近换了新物业,收了停车费,画了停车线,喷了车牌号”……据小区居民介绍,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区车位既没有产权证也没有租赁证,处于一种“谁也说不清楚”的状态。

张先生曾向国家电网咨询过安装流程,就只差物业的一纸同意安装证明。如今,眼看着已彻底告别“买车免费安装充电桩”的两年有效期,物业还没有“松口”,张先生的充电桩也依然没有着落。

在记者调查中,类似于张先生这样的房改房小区,因为产权和使用权不明,想顺利安上“私桩”经常需要“曲线救国”。比如,居住在一层的业主,直接将线从自家牵出来,但这也增加了漏电和消防隐患。

长租车位不被“认可”

2022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做好住宅区电动车充电桩安装及后期秩序维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拥有产权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长期车位租赁使用权的业主(物业使用人)可提出报装申请。

政策虽然有了,但落地到具体小区,常常很难走通。在记者调查中,包括三间房南里四号院在内,还有安慧里、绣菊园、远洋一方润园、安慧北里、汇鸿家园共6个小区,对出租车位不予“认可”。其中,有的物业指出,小区内长租车位面向所有租主随机停放,不宜通过安“私桩”将其固有化;有的物业指出,因车位为“人防车位”,物业公司没有决定权。只有上元君庭和世华泊郡两家物业表示会配合拥有产权车位的业主安“私桩”。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业主或租户,在满足用电安全的情况下,应支持其安装充电桩。”中国物业协会法律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兵指出,目前,已有生效的判决支持业主安装充电桩并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必要的协助,比如出具证明、提供安装便利等。

但也有物业工作人员无奈表示,2017年以前,业主申请安装充电桩并不需要物业开具证明,后来随着业主申请量增多,出于对消防安全的考虑,供电部门将风险审核前置,增加物业同意安装环节,所以物业公司对待“私桩”申请持谨慎态度。

“增容难”成拦路虎

调查中,“增容难”是物业拒绝“私桩”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比如,茉莉园社区物业表示,既有线路不具备“增容”条件,除已建充电车位外,不支持新增“私桩”。万方家园社区物业表示,只有10号楼前位置可以安装“私桩”,但由于“增容难”原因,其他区域不能安装。

“一些老旧小区由于规划较早,电容量较低,无法布局过多用电量较大的电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解释说,一个个充电桩就像一个个超大功率的“家电”,一旦布局数量超过小区电容负荷,就会影响居民正常用电,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所谓增容,就是指因用电需求扩大,更换容量更大的变压器,或增加变压器数量。那么,充电桩电力增容难在哪?调查中,物业公司给出的统一答案,就是成本无人承担。一般来说,充电增容不仅仅涉及变压器的成本,还可能需要重新规划走线,甚至涉及开挖、回填、绿化等等。

今年5月,北京有小区因充电“增容”问题引发纠纷。该小区“增容”成本大约为1500万元,这笔费用物业、开发商、业主都无力承担。最终解决方案是属地居委会拿出居委会门前空间,安装公共充电桩。

刘永东说,针对一些小区电容负荷不足的问题,未来可以采用有序充电技术进行缓解,即通过感知电网负荷的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充电时间和功率。

为解决“私桩”建设难题,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探索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统建统服”试点工作,还提出为居住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3个5”(找桩距离不大于500米、服务费不高于0.5元、排队时间不长于5分钟)的服务体验标准。

不过,仍有业主反映,“统建统服”更像是一种“折中方案”。一方面,在电价外仍然要加收服务费;另一方面,也考验运营方的服务能力,如果疏于管理,出现机动车占位或充满电不及时挪车情况,很难真正做到像“私桩”一样随到随充。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何可采写)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仰望U8豪华版首批量产车正式下线 ...

  •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11 ...

  • 甘肃省华亭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加气站、 ...

  • 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市场监管所全面排查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