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推动我国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访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
□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党的二十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首个印发的中长期质量纲领性文件,意味着中国质量工作进入新时代。”谈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落实带来的发展机遇,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无疑是给我们工程企业带来了质量信心,我们也有信心成为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张敏说。
张敏告诉记者,他最关注的是《纲要》中关于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强化工程质量保障,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的相关内容。在他看来,近些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交通网络不断织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距离质量强国、交通强国仍有距离。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其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有高效、高质量的基建工程,才能良性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
张敏指出,当前我国工程品质的提升仍面临一些痛点、难点,如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不够,难以聚集合力;低价中标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往往会迫于工期、成本等压力,只追求“合格过关”的工程品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需求,等等。
针对如何推动我国基建工程品质再上新台阶,张敏认为,应在3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质量提升协同联动。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工程建设全周期,创新质量提升联动机制,调动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质量提升。发挥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工程建设全链条、全周期延伸。二是倡导工程招标优质优价。建立防范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杜绝造价过低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根据市场状况,适当调整工程定额单价,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为“精雕细琢”“精品工程”提供基本的宽松环境。对精品工程进行正向激励,鼓励优质优价,从源头提升建设工程品质。三是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建设专业化产业工人队伍,重视队伍的选择和培养,与优质劳务公司开展长期合作,健全培训体系,畅通产业工人上升渠道,保障合法权益,强化三工建设,让稳定、专业的能工巧匠来建设坚实优质的工程项目。
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纲要》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
张敏对此十分认同。他说,近年来,中铁大桥局利用“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依托国家重难点工程,不断推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桥梁主业及“桥梁+”相关业务的研究应用,以创新提升工程质量。
具体来看,在新结构方面,中铁大桥局促成了先进的工艺工法融入设计,自主研究了三主桁整节段安装、多主塔悬索桥、矩形钢沉井等结构体系,从设计源头保障了桥梁工程质量。同时,参与建设了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大桥、甬舟铁路西堠门跨海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等多座创世界纪录的复合体系桥梁工程,推动现代桥梁设计的新理念付诸实践。
在新材料方面,研发了UHPC高性能混凝土,参与研究了系列桥梁钢、高强度钢丝等桥梁用高性能材料,显著降低了桥梁构件规模和制造安装难度,有效提升了桥梁工程建设品质,增强了桥梁的耐久性,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进步。
在新设备方面,研发了大批高技术含量的核心桥梁施工配套设备,打造了包括“大桥海鸥号”(3600吨)“天一号”(3600吨)起重船在内的“海上建桥舰队”,世界起重量最大的1800吨步履式架梁起重机,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XGT15000-600S,国内起重能力最大的WD100A爬坡式架梁吊机,世界最大的YC-180单作用液压冲击锤,第六代“探索者”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等。这些设备为创新型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提供支撑,为实现工程内在和外观质量有机统一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新工艺方面,总结出“四变理念质量保证措施”——变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变野外作业为工厂制造、变现浇施工为装配施工。
“目前,中铁大桥局正努力在深水大跨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成套技术、海上长大桥梁建造成套技术、‘转体’施工技术、大跨多塔斜拉或悬索桥建造技术、超大沉井基础的施工技术5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持续巩固在深水、大跨、重载桥梁建造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和领先市场地位。”张敏说。
工程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和社会责任,是“高压线”。为了保障工程质量,70年来,中铁大桥局秉承“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质量理念,严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承诺,持之以恒打造经得起时间、社会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并推动行业质量水平提升。2018年,中铁大桥局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张敏介绍,中铁大桥局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就是将桥梁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装备研发、工程建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项目管控各层级、全过程,相互促进、互相支撑。“我们局一直以‘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以桥梁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从体系建设、源头设计、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工程创优、工程保修、工程回访、健康监测、诊断加固9个环节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管控水平,力争推动工程品质更上一层楼。”张敏说道。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纲要》在此时落地,无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基于《纲要》对质量强国战略进行的全景式顶层设计,张敏也代表中铁大桥局擘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和路径——
一是坚持“向科技支撑要质量”。中铁大桥局将进一步加大对质量技术创新的鼓励、引导力度,用好研究开发、固化提升和成果转化3个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推动质量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继续推进“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桥梁建设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桥梁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二是倡导质量“优进优出”的“双优”管理。中铁大桥局将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设备、产业工人队伍等管理制度,加强集中管控、源头控制,确保资源的“优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层层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开展好QC活动、责任目标分解、责任目标考核,加强过程控制、责任追溯和创优管理,确保产品的“优出”。
三是强化质量通病防治。围绕重点工程、关键环节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专题研究,找准质量通病和短板,改进施工工艺。针对各类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认真研究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制定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和办法,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与优质工程的质量比对,组织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
四是坚持传承工匠精神。继续弘扬“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企业质量文化,引导员工铭记初心、匠心、责任心。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为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厚植工匠精神沃土。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建设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中国质量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高端访谈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