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消费纠纷,广西桂林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擦亮双眼,谨防欺诈,看清规则,保护信息,科学消费,防范消费陷阱。
理性消费忌跟风
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超前消费,以及各类分期付款消费平台业务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分期付款购物。分期付款购物,虽然暂缓了消费压力,但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易形成恶性循环。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量入为出,根据实际需求购物。在面对商家的各类促销活动时,消费者不要被“爆款秒杀”“限时特惠”等营销噱头蒙蔽,导致跟风购物而忽视实际的需求和比价的必要性,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冲动消费。
选对平台防欺诈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且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要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网店进行评估,做到货比三家,防范“刷单炒信”;不要轻易登录陌生网站,点击不明链接;网购支付时,要通过平台提供的正规支付渠道,按正规流程购买,不要轻信卖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链接或二维码。
看清规则别轻信
双“十一”“双十二”期间,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各类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消费者需要读懂、认清相关规则,谨防不公平格式条款。有的商品看似优惠多多,但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相差无几。消费者应提前关注价格变化,不要轻信商家的特价、全网最低价、清仓价、电商直供、拼购等各种营销噱头,也不要受秒杀、让利、赠红包等促销手段诱惑而冲动消费,应在详细了解商家促销规则的基础上按需购买,下单前要确认商品是否属于“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范围,慎重缴纳“定金”,避免退货争议。
保护信息勿泄露
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下载购物APP。“双十一”期间,消费者要谨防中奖诈骗、退款诈骗、货到付款诈骗等行为,不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手机号码、手机动态验证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在收到商品后,消费者最好将商品外包装上的个人信息及时清除销毁,防止泄露。
直播购物需慎重
对于直播购物,消费者要慎重,不要出于对主播个人的盲目信任或受直播平台以“价格低廉”“秒杀”或“数量有限”等宣传营造出的产品稀缺等营销氛围影响,更不要受经营者人为制造的狗血“剧情”所蛊惑而盲目冲动消费。如发现所需商品后,不要着急拍下付款,要多参考买家评价,不要一味关注网店的销售量、好评等信息,应同时注意中评、差评等评价,才可识别出商家是否刷单、刷好评造假等。
留存证据护权益
无论线上线下,消费者购物都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产品页面宣传、直播时的广告宣传、商家承诺内容截图、聊天记录、购买记录、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防止商家删除相关信息后难以恢复,给后期消费维权带来难度。消费者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拨打经营者所在地的12315热线进行投诉,或者通过其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周锦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