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便民>>

广西桂林市消协提示:购物狂欢节来临,消费者如何才能不掉坑、不踩雷?

2023-11-16 17:47:02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消费纠纷,广西桂林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擦亮双眼,谨防欺诈,看清规则,保护信息,科学消费,防范消费陷阱。

理性消费忌跟风

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超前消费,以及各类分期付款消费平台业务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分期付款购物。分期付款购物,虽然暂缓了消费压力,但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易形成恶性循环。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量入为出,根据实际需求购物。在面对商家的各类促销活动时,消费者不要被“爆款秒杀”“限时特惠”等营销噱头蒙蔽,导致跟风购物而忽视实际的需求和比价的必要性,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冲动消费。

选对平台防欺诈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且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要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网店进行评估,做到货比三家,防范“刷单炒信”;不要轻易登录陌生网站,点击不明链接;网购支付时,要通过平台提供的正规支付渠道,按正规流程购买,不要轻信卖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链接或二维码。

看清规则别轻信

双“十一”“双十二”期间,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各类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消费者需要读懂、认清相关规则,谨防不公平格式条款。有的商品看似优惠多多,但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相差无几。消费者应提前关注价格变化,不要轻信商家的特价、全网最低价、清仓价、电商直供、拼购等各种营销噱头,也不要受秒杀、让利、赠红包等促销手段诱惑而冲动消费,应在详细了解商家促销规则的基础上按需购买,下单前要确认商品是否属于“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范围,慎重缴纳“定金”,避免退货争议。

保护信息勿泄露

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下载购物APP。“双十一”期间,消费者要谨防中奖诈骗、退款诈骗、货到付款诈骗等行为,不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手机号码、手机动态验证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在收到商品后,消费者最好将商品外包装上的个人信息及时清除销毁,防止泄露。

直播购物需慎重

对于直播购物,消费者要慎重,不要出于对主播个人的盲目信任或受直播平台以“价格低廉”“秒杀”或“数量有限”等宣传营造出的产品稀缺等营销氛围影响,更不要受经营者人为制造的狗血“剧情”所蛊惑而盲目冲动消费。如发现所需商品后,不要着急拍下付款,要多参考买家评价,不要一味关注网店的销售量、好评等信息,应同时注意中评、差评等评价,才可识别出商家是否刷单、刷好评造假等。

留存证据护权益

无论线上线下,消费者购物都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产品页面宣传、直播时的广告宣传、商家承诺内容截图、聊天记录、购买记录、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防止商家删除相关信息后难以恢复,给后期消费维权带来难度。消费者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拨打经营者所在地的12315热线进行投诉,或者通过其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周锦珊)

(责任编辑:陆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沃野绘“丰”景 乡村展新颜

  • 江苏省仪征市两部门开展烟酒礼品市场 ...

  • 江苏省特检院无锡分院首次引进使用热 ...

  • 上海崇明区市场监管局以高质量“小个 ...

  • 安徽省当涂县太白市场监管所联合畜牧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