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数据显示,近三年“双十一”期间,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接收处理涉网络消费投诉举报中,有关价格的投诉举报增长较快。消费者尤其关注“保价服务”“叠加优惠”等价格争议问题。有消费者放弃计算叠加优惠,选择“保价”商品却亏了?真的假的?一起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
10月23日,刘先生在电商平台购买笔记本电脑,商品销售页面标有“七天保价”。10月30日,发现该商品当天优惠价与其购买价相差352元。
刘先生申请“保价”却被客服告知,需提交再次下单同链接同种商品不付款的“比价订单”才可申请。但该商品每人限购一台,刘先生无法再次下单提供“比价订单”,只能提供比价截图。遂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要求退差价。
《价格法》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第(四)款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市场监管部门认为
消费者因商家设置的“限购”“比价订单”等条件无法申请“保价”,实际是商家违背承诺,拒绝履行“保价”义务。
经调解,商家按消费者截图信息退还差价352元。市场监管部门已要求商家即刻更改“保价”申请条件,并对其涉嫌违法行为进一步核查处理。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无论“叠加优惠”还是“保价”,下单前务必要了解规则,不要冲动下单。
碰到“打折”“满减”“返红包”“抵扣券”等价格优惠时,记得先看清楚每个商品的优惠条件、退款、换货和申请规则,注意有没有限制条件。
遇到商家表述不明晰时,应先联系商家客服咨询清楚再下单。
提前知晓优惠规则、优惠时限和限制条件,避免因被低价吸引,反而买贵了。(来源:广州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