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便民>>

广西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公考培训消费提示

2022-12-13 16:22:24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年来由于“考公”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是相当火爆。为应对国考、省考、选调生等笔试、面试,不少大学毕业生都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协议班来提高自己的通过率。各种培训机构也纷纷都打出“不过退费”的承诺,宣传花样层出不穷。近段时间,广西南宁市市场监管部门陆续接到多起涉及“公考”培训的投诉举报。对此,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中心发布2022年第13号消费提示,提示广大考生:谨慎选择、细签合同、依法维权。

一、谨慎选择、理性消费。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教育培训机构的证照资质等相关信息,选择证照齐全、品牌过硬、口碑较好、师资较强、经营状态稳定的教育培训机构,不要轻信街头“小广告”对所谓“培训效果”的夸大宣传,切勿盲目轻信培训机构的“保过班”、“协议班”,切勿冲动缴费。如培训机构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建议谨慎选择。

二、细签合同、明确双责。消费者要注意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核对合同中关于收费标准、课程设置、服务内容等条款是否与培训机构口头承诺、广告宣传相一致,并仔细查看培训机构关于退费的承诺时是否在合同中载明清楚,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针对某些“先过关后付费”“公考保过班”等协议班,双方要明确约定付费及退费的相关条款。一旦发生消费争议,以便依据合同进行维权。

三、保留凭证、依法维权。由于此类培训费用金额较大,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同时,要注意留存好合同文本、交易凭据、沟通记录等凭证材料,如遇纠纷,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应先与培训机构或连锁的上一级机构协商处理,如不能解决,应当收集、固定有关证据,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或拨打12345进行投诉举报。(通讯员 熊至娟)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六水共治丨东方:整治水产养殖尾水 ...

  •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2022年湖 ...

  • 玉门:念好养羊经 拓宽致富路

  • 七年谱写一首歌——深圳市创建“国家 ...

  • 安徽省蚌埠市力争实现产业智能化转型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