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催生的直播经济越来越火,但是网络直播相关消费投诉举报量却逐年上升。那么,究竟如何避坑?先来看看这两个真实案例。
“缩水”的羽绒服
来自河北的消费者王先生,在某服装工厂直播间看到三件共计价格为417元的羽绒服。主播宣称该羽绒服填充物为90%白鸭绒,填充量为200g至250g,冲着“超高性价比”,王先生立刻下了单。收到商品后,王先生发觉不对劲,手上羽绒服的质量似乎不像主播说的那么好,便联系商家,希望退货退款并作补偿,但多次协商无果。无奈之下,王先生将情况反映给了商家所在地的余姚市场监管部门。经查,该款羽绒服检测报告显示的实际含绒量仅为50.8%,商家广告中商品含绒量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对其进行立案查处。
提醒:
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播购买服装,收货后要及时查看商品是否与直播宣传一致,检查厂名、厂址和标签是否齐全,面料成分及含量是否与主播宣称一致等,谨防货不对板。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的含绒量不得低于50%,通常含绒量在70%以上的质量较好。
“看不懂”的化妆品
来自山东的周先生在某日用品店的直播间购买了一款某品牌进口“五合一面霜”,打开包装后,发现这款面霜既没有中文标识,也查不到备案信息,于是向商家所在地的鄞州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执法人员随即前往该商家进行检查。商家称,因为不认识产品包装上的外文,认为这款实际备案名为某品牌“鲜润赋活凝霜”的产品,其通用名为某品牌“五合一面霜”,2个名称对应的是同款产品,所以仅向供货商索取查验了“鲜润赋活凝霜”的《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未索取查验供货商资质、“五合一面霜”的备案凭证、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后执法人员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某品牌“五合一面霜”确实未进行备案。当事人经营未备案的、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普通化妆品,及购进时未做好进货查验的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立案查处。
提醒:
进口普通化妆品应当在进口前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化妆品的最小销售单元应当有标签,内容真实、完整、准确。进口化妆品可以直接使用中文标签,也可以加贴中文标签;加贴中文标签的,中文标签内容应当与原标签内容一致。消费者选购进口化妆品,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产品注册备案信息是否一致,并注意查看标识标签,判断产品有效使用期限,确认进口化妆品有与原包装内容一致的中文标签。化妆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查验供货者的市场主体登记证明、化妆品注册或者备案情况、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等,如实记录并保存相关凭证。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您,通过网购直播购买商品,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避免私下交易
消费者在直播间浏览商品、观看主播介绍时,要谨防被主播引导至其他渠道进行私下交易,切勿轻信“扫客服微信二维码可得秒杀价”“添加联系方式,线下可更享优惠”“今天商品数量有限,加联系方式沟通可快速购买”等引导“私下销售”或“绕过平台”意图的内容,务必通过平台提供的正规合法渠道购买,谨防上当受骗。
注意防范虚假宣传
部分商家为快速提升直播间人气,会作出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如“老铁们评论区扣666,新进直播间每人送一块全自动手表”“观看半小时直播可赠送口红”等 ,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不要轻易相信秒杀、超低价、限时特惠等促销宣传,要注意优惠的具体条款,谨防商家通过抽奖、赠品等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注意及时查验商品
消费者收到商品时要注意查看外包装是否完好、货品是否无损、是否有缺件或错发等情况。尤其是贵重物品,务必本人现场签收。
注意保留购物凭证
直播购物是非现场购物,保留交易信息和相关凭证尤为重要。要注意保存与商家的交易内容、聊天记录、商品规格、型号、价格、商品交易订单等信息页面,金额较大的商品主动索要发票。发生消费争议时可以据此向商家、平台协商,必要时向相关部门投诉。
(来源:宁波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