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民生热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三方面“高热点”舆情亟待关注

2021-05-12 19:59: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从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获悉,今年“五一”期间消费热度舆情呈现槽点、痛点与热点、焦点高度重合的特征,而次热度舆情则呈现“低度延烧、累积叠加”致“突然释放”的特点。

舆情一方面说明相关责任主体仍需切实加强“以人民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政治站位与内功修炼,在假期消费应急预案方面做足“真功夫”,拿出“实手段”;另一方面则提示相关各方对某些披着新消费模式外衣的所谓“新”消费业态、“新”营销“引流”手段,亟待适时研究关注、强化干预引导和惩治规诫。

具体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高热点”舆情亟待切实关注:

一是因交通、景区等“假期舆情”高风险单位的应变意识和应变手段不足引发的舆情亟待切实关注。

诸如沿线道路交通安全、游客聚集扎堆、安全事故突发等假日舆情的集中释放,有些固然源于不可预测、难以预测的突发状况,但更多还是基于职责所在,本应可以“想得到、考虑足、防得住”的应预见、可预见、能预见的“常态”风险。

而相关部门、相关主体对可能激发负面舆情的风险集中点,却缺乏起码的敬畏担当、缺乏应有的警惕敏感,表面上看是“侥幸心理”、考虑不周的“偶发过失”,本质上还是对“人民利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够重视。毕竟,无论哪种原因、哪种形式的“突发”“偶发”,都不应成为相关责任方的免责“挡箭牌”,而是考验其管理智慧、运营手段、应变举措等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素养和能力的“试金石”。

二是对显性舆情背后的隐性诱因及其长效化解机制的分析研究工作亟待各方切实关注。

从舆情数据和热度吐槽来看,诸如交通拥堵、景区扎堆等现象也引发了网民对“五一调休”等假日设计安排的争议探讨。

舆情显示,部分民众因出远门、回老家等现实需求而对小长假的期待切实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民认为调休凑长假的安排让人“累觉不爱”,通过调休“凑”的5天小“长假”虽然可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但无法让人更好放松身心。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实行更具弹性的放假安排,既避免全民休假扎堆出游,也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假日舆情是消费生活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多元化舆论声音背后的多元诉求、数据与吐槽背后的社情民意既是引发舆情的深层次诱因,也是亟待相关各方及时加强分析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切实回应消费者关切,助力消费升级,应成为各方共识。

三是对长期“低度延烧、累积叠加”并在节假日“突然释放”的次热度舆情的预警研究、化解应对和教育引导工作亟待切实关注。

宠物盲盒和倒奶事件引发的舆情广受关注,关键在于相关经营者的行为触碰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特别是在《反食品浪费法》刚出台的情况下,倒奶现象更加引起社会各方批评。

而诸如网友曝光网购平台宠物盲盒、选秀节目“打投”倒奶事件被集中声讨等舆情在“五一”假期的释放,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其必然性:一是上述行业、领域的负面现象或潜在问题的网络传播从累积到释放、从隐性存在到显性爆发有其特有的时间规律,二是假日期间网民因有较多闲暇时间而对相关议题有了更多的围观参与意愿和可能。

宠物盲盒、“打投”倒奶既有关“新”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也牵涉法律、道德与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其在假期消费舆论场的热度居高不下,需要有关各方及时发声、适时引导,以激浊扬清、彰善瘅恶。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山东省无棣县市场监管局将开展加油机 ...

  • ​河南省开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技术人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练市分 ...

  • 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园池村数十 ...

  • 第22个“世界计量日”宣传海报发布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