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焦点新闻

合资品牌全面发力纯电市场 自主品牌能否风景依然独好?

2022-05-07 10:43:06中国质量新闻网

作者题记:在中国品牌率先切换赛道、加速“换道超车”的背景下,以丰田、大众为代表的国际车企巨头通过纯电架构产品的不断问世,逐渐摆脱了市场对其“油改电”的偏见,向国产品牌发起新一轮挑战。这也意味着,自主品牌换道超车产生的“时间误差”已经不多了。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刘嵩、刘嘉运)四月底,广汽丰田与一汽丰田于同一时间首发了两品牌基于纯电平台架构打造的首款SUV车型——bZ4X,虽然南北丰田只发布了预售信息,但意味着纯电赛道上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我国主流合资品牌全部报到,也代表着以丰田为首的传统合资车企在电动化市场“大象翻身”已见雏形。


(一汽丰田bZ4X 图片来自一汽丰田官方)

全面转型电动化已然成为全球车企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转型过程中,作为深耕燃油车多年的大众、丰田、本田等传统合资品牌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与过去一样,一直秉承着稳健的态度,耗费重金以及多年时间研发新平台、布局供应链。虽然时间漫长,但苏醒后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这也意味着,自主品牌前几年风和日丽的成长环境已经起风了。

纯电架构的合资大军已“到达战场”

早年间,为了响应电动化政策号召,各大合资品牌纷纷推出了“油改电”而来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但效果并不理想。包括本田VE-1,大众朗逸、高尔夫等纯电车型,依然基于燃油车平台打造。“油改电”一直被新能源圈内所诟病,其无法真正体现出纯电车型的精髓,以及无法深度打造纯电车型的产品力,因此合资品牌的“油改电”车型除了有品牌背书,就再无其他亮点。


(广汽本田VE-1 图片来自广汽本田官方


(广汽本田缤智 图片来自广汽本田官方)

为何在自主品牌大刀阔斧推出纯电平台的时候,合资品牌却显得不紧不慢?首先,通过“油改电”,合资品牌能更好的过渡内燃机产品与新能源产品,达到试探市场的效果,也给自己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其次,新能源车作为新兴产业,想要短时间内满足产品竞争力,以达到令车企满意的产品效果并非易事,更多的还需把控产品品质,这也是合资品牌不急于推出纯电平台及大量上线新能源车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品牌力是合资品牌赖以生存的资本,尤其是深耕中国市场几十载的大品牌,完全相信其有能力后发制人,在消灭一切产品可能出现的隐患后再推出纯电平台,也能后来居上。

作为德系品牌代表之一,大众率先于2020年公布了旗下纯电模块化研发架构——MEB平台,开启了纯电动全新纪元。2021年3月,基于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车型ID.4由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引入国内市场,正式打响了大众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战役。

MEB平台下的车型在欧洲是成功的,曾一度击败特斯拉,成为欧洲最畅销纯电动车,在中国虽未达到如此成就,但依然能出现系列车型累计月销过万的成绩,在全世界新能源最大的市场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一汽-大众ID.4 CROZZ 图片来自一汽-大众官方)

对于日系品牌来说,大众为其开了个好头,也让其看到了希望。今年4月25日,本田发布了“e:N品牌宣言”;次日,东风本田宣布基于e:N Architecture纯电动平台打造的e:NS1正式上市,补贴后售价区间17.5万元-21.8万元。此外,本田另一家合资车企广汽本田也于不久前发布了全新电动品牌e:NP,首款车型极湃1也“箭在弦上”,代表着本田在国内合资纯电动市场正式发力。

再加上这次丰田e-TNGA的强势入场,合资品牌完成由“油改电”到电动化的转变后,产品力大增将是不争的事实。与以往不同的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鲶鱼”的角色,这次便成了追在后面的“鲨鱼”,这不仅是汽车新时代下品牌身份的改变,或许也能令汽车产业进行更好的良性发展。


(e:NS1 图片来自东风本田官方)

当“鲶鱼”变成“鲨鱼”,自主品牌或迎来新机遇

自主品牌对于新能源的推进速度以及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2021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前十名中,除位居第二的特斯拉之外,均被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自主品牌包揽。

合资品牌并不是没有能力造好新能源车,只是对此更加谨慎,因此当合资品牌电动化真正到来时,是否会对自主品牌产生巨大的冲击?实际上,目前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只要以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并不会受到来自合资品牌的冲击,反而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在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时期,合资品牌通过“技术换市场”的方式快速打下市场基础,并成功推广品牌,自主品牌在这种局面下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自主品牌同样需要快速进行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外企的“学习”和“借鉴”。

而在电动化的新机遇下,自主品牌反而是占据主动的一方,无论从专利数、技术水准、生产标准、销量甚至是新能源产品认可度上,已经能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超越合资品牌。目前遇到了不得不加快脚步发展电动化的合资品牌,虽然能够预见到其发展速度会非常迅猛,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对自主品牌构成相当大的威胁,但从侧面来看,这也迫使着自主品牌努力寻求改变,尤其是在产品科技化、智能化及功能性处于领先的基础上,去考虑如何以强大的产品品质及可靠性深化用户的品牌认识,从而达到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上双双超越合资品牌。

想要保住市场份额,自主品牌“打铁还需自身硬”

显而易见的是,洋品牌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产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自主品牌更在意用户体验及用户需求,洋品牌更注重产品本身是否已达到了“车”的标准。

近两年自主品牌因产品可靠性或技术不成熟所导致的车辆故障屡见不鲜,或许是因为洋品牌的新能源产品较少,我们满眼望去都是自主品牌的问题,但也能说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产品可靠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言之,自主品牌需要先考虑自己所造的是辆“车”,再去想其他颠覆汽车行业的事。

作为近十年来汽车行业最新潮、最热门的技术,新能源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基本属于近些年的新兴产物,一个常规的逻辑就是,新兴技术在产品可靠性上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当今社会中,消费者不会因此来理解企业因产品问题导致消费者自身的损失,因此只有企业自身去克服困难才能赢得用户的支持。这也呼应了前文所说,洋品牌看似对待电动化的“不紧不慢”,事实上是为争取更多的时间来造出不会砸了自己招牌的产品。

这便为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在消费者愈发挑剔,且对产品缺陷容忍度下降的时候,回归理性,不急于求成,把握好每一处设计生产制造的环节,才是新能源车未来真正的发展资本。

总结:真正的对手从来都只是我们自己,自主品牌并不应该对洋品牌新能源产品的渗入感到焦虑,而是应该思考其带来的对新能源车更深层次的影响,也就是如何造出不仅令用户满意,而且还能令用户用着安心的产品。相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的好戏,马上就将上演。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