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端纳、丁乐梅:革命现场的外国记者

2011-09-22 15:02:31 中国新闻网

端纳

    (1875-1946)

   澳大利亚记者出身。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报》编辑,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出任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胜利长达40年的民国发展史,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其堪称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丁乐梅

    (1881-1972)

   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和哲学家。1909年3月4日来到中国,他作为上海英文《大陆报》的特派员,从事战地采访。他是第一个在辛亥革命爆发初期,到武昌采访到新任都督黎元洪的西方记者。1917年返回英格兰,1972年1月27日病逝。

    端纳 丁乐梅 革命现场的外国记者

    端纳:革命的参与者

   1911年春,澳大利亚人端纳信步在上海街头。端纳的正式职业是记者,他来上海的目的很明确,参与革命。

   在上海驻留期间,端纳拜访了位于山东路上宋查理家的印刷所,此地除了印刷《圣经》和宗教书刊之外,还印刷革命的宣传品,同时是革命党人地下活动的主要聚会场所之一。宋查理有六个子女,儿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女儿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宋家六子女,将在随后的民国历史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此时的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各地叛乱迭出不穷,虽朝廷终能镇压,但一切迹象,在为一场更大的风暴积蓄能量。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上海,进展之顺利让上海的革命党人不敢相信。革命者们在爱文义路伍廷芳的官邸建立总部。

   仓促到来的消息,使得36岁的端纳非常兴奋,与革命同仁们在仓促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位代表美国报纸的澳洲记者,代表革命政府与英国驻华使馆建立联系。要谈论的事宜不少:不让西方国家为清政府助力,对革命政府在道义上支援,各国在中国之权利该如何在新政府中延续或修改,等等。端纳参与其中,忙得不亦乐乎。此时,端纳已经撇开了记者的身份,走上从政之路。

   新旧政厮杀之际,各地方势力如雨后春笋。混乱的政局,已经无法按照字面意义上的通告来判断情势。谁得胜,谁败走,众说纷纭。当时,一家美国的日报《大陆报》记者克劳(丁乐梅的同事)赞誉端纳,“上海只有一个外国人看得出中国的革命会怎么演变下去,这个人就是端纳”。

   端纳的一个战地传奇故事,是他侦察紫金山,参与光复了南京。全国各省区已纷纷通电宣告独立,南京尚处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而且作为虎踞龙盘的地理重镇,清政府在此驻有重军,工事坚固,粮草弹药充足。端纳带了几个随从去南京侦察敌情。

   他们经过了紫金山,看到了清军的布置和表面状况,然后回去。端纳认为,要攻克南京城,首先要攻占紫金山,其实,这也是军事常识。随后,内部一直松松垮垮的联军攻克了紫金山,端纳在山上指挥架设火炮轰击南京。最终的战局毫无疑问,革命军顺利攻下了南京。

    丁乐梅在武汉前线

   1909年3月,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埃德温·丁格尔来到中国大陆,他给自己取了中文名丁乐梅,从此与中国结缘,与端纳一道成为西人著名在华记者、中国通,他在中国的身份有记者、作家、旅行家、传教者。武昌起义的时候,丁乐梅的身份是上海英文报纸《大陆报》记者,但丁乐梅并没有与革命党人去深入接触,更不用说进入他们的组织内。武昌起义的炮声响起之际,丁乐梅和其他在武汉的外国人一样感到“突然与震惊”。

   同时期,丁乐梅就住在革命的第一线,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整日与枪炮声和火光硝烟陪伴。丁乐梅又与黎元洪交好,所以可以在战地前线采访新上任都督职务的黎元洪。他将非常时期的观察、交游写成一书《中国革命记:亲历辛亥革命》,1912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牺牲了生命的人们和新兴的中国政党”。丁乐梅的书,将观察角度只定位在武汉,在自己所能关切到的范围内。

   因为书出版及时,这基本上成为西方人获知这场中国革命的大众阅读资料。书中还有八十多张照片,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义。

   1911年11月20日,丁乐梅对黎元洪的独家采访,影响甚大,名动一时。在他的采访中,黎元洪说:“中国必须建立一个以美国式联邦为样本的共和国,联邦制的中国必须尽快开放”……

   丁乐梅颇为得意,因为他是第一个在革命爆发后,对中国革命领袖黎元洪进行单独交谈的外国人。平时的交情和居住地点的逢时,为他赢得了业界的声名。丁乐梅对黎元洪满怀无限的崇敬,甚至认为没有黎元洪,中国可能不会有这场革命,黎元洪会带领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成功。赞誉之言滔滔不绝,上升到了世界性的高度,但从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不知道丁乐梅有没有对自己的判断力起怀疑。

   那一天的采访,成为他整个新闻事业中的辉煌顶点。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丁乐梅再没有其他的超越之举。

    身前身后事

   1875年,端纳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曾做过印刷厂的排字工。23岁那年,他进入新闻记者行业。1903年,来到远东采访,开始了传奇的一生。除了辛亥元年的功勋之外,他将通过特定渠道获得的“二十一条”发布在《泰晤士报》上。他还帮助少帅张学良戒掉鸦片。

   端纳一直与中国政坛的上层人士保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高级顾问或幕僚。他为北洋政府服务过,也为南方的光州政府服务,最终跟随蒋介石宋美龄夫妇。除了在中国的官场上留下太多痕迹外,端纳有一大外交特色,即敌视日本,日方称他是“煽起中国人反对天皇的西洋鬼魅”。

   端纳最著名的功绩,是在西安事变中作为调停人,飞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使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具备更大的可能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正在环游太平洋的端纳,接到了宋美龄的急电,请求他回中国做事。回来途中,端纳需要经过的菲律宾已经被日军占领,而澳洲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属于日军的敌对阵营,端纳于是被捕了。幸运的是,日方不知道他的身份。

   1945年2月,端纳从集中营里得救,糟糕的身体状况使得他不能为国民政府做任何事。端纳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是在上海度过的,宋美龄亲临床头为他诵读《圣经》。1946年11月9日,端纳去世,被安葬在宋氏家族的墓地里。从1903年离开澳洲之后,他一生再也没有踏上过故土半步。

   丁乐梅与端纳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各自对自我身份的定义。端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际者,他已经跻身进入了中国政界;丁乐梅则一直忠实于记者这个职业。

   1921年,丁乐梅定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此后重操本行,将精力投注在精神医疗领域,他于1972年病逝。丁乐梅除了他在中国短暂几年的见闻以外,早早淡出了国人的视野,谁会惦记一个曾与中国革命有染、又早早隐居了的过气记者呢?

    撰文/陈祥

   本文写作参考了丁乐梅《辛亥革命目击记》、厄尔·艾伯特·泽勒《端纳传》等。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