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吴南生和他的收藏故事

2011-08-22 14:44:37 人民网

吴老在家中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笑谈收藏。

   那是《吴南生捐赠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后不久的一个下午,吴老相约我们在家见面,话题是谈谈他的收藏故事。

    第一张和最后一张

   记得11年前,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曾经采访过这位深受敬重的深圳特区首任书记、广东省委的老书记,听他谈建设经济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的珍贵回忆。如今,还是在东湖边上那座普通的小楼,还是那个熟悉的小客厅,还是他到门口把我们迎进屋里;他仍是坐在墙角挨着电话小几的旧式木制短沙发里,仍是把我们让在居中的一张长木沙发上——这张不起眼的木沙发,曾经留下过江泽民、胡锦涛、李长春、张德江、汪洋等领导人的身影,也接待过无数早年和他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建国后一起参加建设的各级干部,还有那些不管顺境逆境都爱和他聊上几句的文化界人士和收藏家们。

   “知道你们今天要来,我特地找出两张画,给你们看看。”满头银发的吴老精神矍铄,边说边拿起早已放在小桌上、用透明白胶袋封装好的画卷,站起来,熟练地解开。随着画轴转动,画卷徐徐展开,一行醒目的书法跃现——“文徵明松林晤对图真迹,谢稚柳”,我们一字一顿地辨认读出。

   “谢稚柳是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是位很有声望的专家、画家,他的鉴定意见是很权威的。”吴老慢声细语地说:“我给你们讲点历史吧。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星期天我喜欢到文德路看看走走,一来二去的就熟了。有一天,我在才公私合营不久的小书画店里看到了这张画,没有落款,只有‘文仲子’的白文图章。我细看,这应该是明代文徵明的。因为我知道文仲子就是文徵明,他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书画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文徵明是一专多能的,他能青绿,也能水墨,能工笔,也能写意。他画画很讲规矩,山的用墨,颜色都很讲究。而这个纸,你看,很厚实,发灰了。这就是明朝的纸,印泥也是明代的。搞鉴定,一看材料,二看墨。材料就是纸、绢、印泥等等。如果一张画它标着明代,但它那个纸、绢是明代以后的,那这幅画就一定是假的,跑不掉。再看‘墨’,这包括墨色、用笔、风格等等。眼前的画就是文徵明用笔的风格,完全是这个画风。还有,画的右下角有一个小鉴藏章:‘竹朋清赏’。这是清代著名收藏家李佑贤的藏章,我国著名的唐代怀素《苦笋帖》,就是他收藏的,上面也盖有这一藏章。所以,这行字‘文徵明松林晤对图真迹’,是经过多位专家鉴定后,由谢稚柳先生题写的。这是我作为收藏买的第一张画。”

   在座的人听着,不由得不赞叹老人厚实的知识积累,还有那“识货”的慧眼。

   吴老似乎意犹未尽,再打开另一张同样封存很细致的卷轴,这是一件书法,他一边把字幅展开,一边微笑着考起我们来了:“看得出这是谁的吗?金农!”哦,又是一幅珍品!

   “金农是‘扬州八怪’中的第一人。他的诗书画都很好。这种书体后人称为‘漆书’,或称‘金农体’,是金农创造的。”

   “你们打电话,我就在找这两件东西。一件是最早买的,文徵明的画;一件是最后买的,金农的书法,是前几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买的。一先一后,中间相隔忽然就是50多年了!”

 吴老珍藏的金农漆隶诗轴(纸本 111cm×47.5cm)

   释文:叶疏花更疏,寒菊淡如此。有酒香入杯,无人影在水。可以充斋厨,夕粮笑糠秕。食之得长生,我也康风子。

    战火下的“天光墟”

   其实,吴老接触、学习字画鉴定的经历,最早可溯至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随后,国民党一面和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一面准备内战,把它那“精锐部队”空运东北,挑起内战。当时,毛泽东主席号召延安干部到东北去,说:“中国革命要胜利,一定要有工业,中国工业在东北!”吴南生这一年24岁,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许英响应号召,从延安随中央党校大队踏上了北去的征途。

   解放战争神速推进。到了1948年3月9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收复了国民党统治的吉林市,久经战火洗礼的吴南生出任了刚解放的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长。

   吴老回忆说:“这个时候,吉林省委已经搬到了吉林市来,人民解放军已经包围了长春。在几大城市都‘兵临城下’的局势下,城市的市面很乱,文化方面更是无序。当时吉林省委的宣传部长是李初黎,他曾经留学日本,是早年创造社的成员,文化涵养很深。还有一位是朱光,他是上海美专毕业的,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广州解放后曾任广州市市长),他来吉林工作就住在我那里。他们两位都是懂得文化、懂得收藏、喜欢收藏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三个人都很熟,几乎是天天见面。

   “那时,长春还没解放,散落在社会上的文物很多。每天天不亮,都会有人在胡同里卖东西,就像‘天光墟’那样。有人就天天去捡‘洋落’。当‘洋落’捡回来以后,我们三个人就会走在一起,在看,在品,在议。我学鉴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后——1955年我没有收藏过一件东西。”

   吴老一边回忆一边分析:当时社会流传着很多清朝时期宫廷的东西。这和吉林、长春特定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吉林是清皇朝成长的所在地,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伪满皇帝溥仪居住过的地方。溥仪在北京时,把故宫的不少东西先是偷运到天津,后又转到长春。现在中国的博物馆古藏品,排行第一是故宫博物馆,下来恐怕少不了辽宁博物馆。辽宁博物馆那里留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当时我是吉林市委的宣传部长,要保护文物,不让文物流失也是我们当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一段吉林的文物保护是做得很好的,我也由此学到了很多书画方面鉴定鉴别的知识。李初黎同志后来收藏的字画很多,在他去世前全部捐给重庆市博物馆了。”

吴老正在现场聚精会神鉴定书画

    “只进不出”与在劫难逃

   吴老接着说:“长春解放以后,我随部队开拔南下。在南昌、汕头、海南工作,后来又回到了广东省委。”“五十年代,当时正值公私合营,很多卖字画的私营店都合到一起了,店里有很多字画,书法件大多也就四、五块钱一张,真是很便宜。刚才说过,我在文德路发现了文徵明的画,花了60块钱买了下来,那已经是很贵的了。”

   吴老爽快地说:“我家人口也多,但我工资还够用,每月200多块,我家老太太也是‘三八式’干部,我每月工资全都交给她,她会给还我20元零花钱。我虽然也抽烟,再没其它的嗜好,花费不多。我的喜好就是喜欢观赏字画,偶尔也量力而为买一点。”

   “开始,我在广州买,没有其它目的,就是喜欢欣赏。后来北京荣宝斋的人知道了,也就从北京给我带些好的艺术品,就像金农那样的,还有其它一些。再后来,上海方面的朋友也知道,也主动和我联系。我记得,上海的朋友送过来一件郑板桥为金农祝寿而画的竹子,上面题的诗是:

    平沙江上浩漫漫,

    潮汐无端种植难,

    唯我与君两杆竹,

    秋风秋雨不曾寒。

   “诗情画意,非常感人!但我在有关郑板桥的诗集、诗选中却没有找到这首诗,不知是什么原因。”

   “那时,社会上‘左’的风气还很盛行”,吴老感慨地继续回忆着:“喜欢欣赏书画的人常常会无缘无故就给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有些人尽管喜欢,但不敢买,文物店的东西卖不出去,像我这样傻乎乎的人很少。”

    说至此时,吴老脸上流露出一种自信的微笑——

   “我用点零花钱去买字画,也给自己定了个‘律条’的——只进不出。也就是说我买进来的东西不会放出去。为什么?因为看到很多惨痛的事,一出去,大祸接着就来。你看,有一位很著名的学者、大学校长,他很喜欢字画。有一次在文物店看到一幅朱耷的画,很喜欢,他不够钱买,就用家里的东西加点钱去换。后来人家就批他了,原来那张20块,现在这一张80块,20换成了80,还不是炒买炒卖、投机倒把!字画收藏的规律本就是由低到高,后面看到有高的,就用原来低的加点钱去换。本来这是很合理的,文物店本来就是可以换的。但是‘运动’一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说你就是投机倒把。像这样挨批的还不只是一两个人。”

   由于奉行“只进不出”的守条。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吴老家中的收藏已有两三百张字画。这一下,又麻烦了。

   吴老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外面破四旧,中南局机关也乱起来了,我知道大祸临头了。怎么办呢?开头我就把最好的画偷偷转移,用装棉被的布袋装起来,用单车运到外面藏起来。但这样转出去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还有那些四块钱、五块钱买回来的,怎么办呢?为了便于保存,就先把那些画轴的棍用裁纸刀搞下来,把画卷起来。后来发现连卷都不行了,就把裱好的绫边也裁掉,只留下中间字画部分。

   “1965年的冬天,我们一家九口人天天洗澡,每天晚上都烧水,烧火用的就是这些从画上裁下来的画轴,不然这么多‘棍子’怎么丢呢?这样,大部分字画总算幸免于难,但也还是有一些在混乱中一急还是烧掉了。”

   “最痛心的是我从延安带出来的手稿、笔记,包括毛泽东、刘少奇的报告,周恩来、秦邦宪参加我们(从南方到延安学习的同志)座谈的讲话,等等。我从延安带到东北,又从东北带到广东,很珍贵的手稿,也在这个时候烧掉了。”

   “还有,特别痛心的是,我在1936年至1938年间写的、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剪报,厚厚两大本,我去延安后,妈妈把它藏起来,到全国解放后交还给我,也在这次烧掉了,再也找不到了!”话说至此,惋惜之情写满吴老之脸!

吴老(中)与关山月(左)、黎雄才(右)在一起。(资料图片)

    【阅读延伸·小资料】

   吴南生同志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原广东省委的老书记,提议和开辟了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建设,退休前是广东省政协主席。多年来干部百姓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作“吴老”。

   吴老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收藏。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其鉴藏的书画不计其数。尤为难得的是,吴老秉承收藏家“独乐不如众乐”的文化传统,为使所收藏的书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先后将其所珍藏的宋元以来书画名迹捐赠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汕头博物馆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

   此外,在1995年和1996年,吴老曾两次以义拍形式,捐出了一批清代至现代名家画作,筹资超过500万元,悉数用于捐助广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继续支持教育事业,其中有他数十几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

   今年正值吴老迈入90年华之际,传来了他荣获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喜讯。人们无不认为此奖实至名归,吴老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弘扬贡献巨大!

       此次由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汕头博物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院连手举办的《吴南生捐赠画展》,展出了吴老自五十年代以来向这些博物馆捐赠的字画共86幅,媒体以“汪洋参观《吴南生捐赠书画展》盛赞吴老人生态度和追求”等为题进行了跟踪报导。

   画展中有两幅极为珍贵的名画广受关注,一张是北宋的《群峰晴雪图》,一张是元代的《平沙落雁》。

吴老捐赠广东省博物馆珍藏:北宋·群峰晴雪图

    (绢本设色 114 cm×48.2cm)

   宋人画作,多无款识,但往往在画边或树、石上小字书作画年月。此画在右下角仅存“熙宁辛”三字。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在熙宁辛亥年当为公元1071年。此图所用皴法及画之构图、意境是典型的北宋山水画风格。

   面对展出画册上的《群峰晴雪图》,吴老给我们讲出了一段真实的故事——那是1962年,正值大饥荒。福建有位老人,拿了好几张书画到广东,想卖了画换回点钱。里面有赵孟頫的,开价400元,他是很懂行的。当时我没那么多钱买。这个《群峰晴雪图》,开价是120元。凭着多年赏画的经验积累,我看出应该是宋代的作品。至于是南宋还是北宋,不敢肯定。这个120元,我还有能力买,就买下来了。现在这个画市场估值已经过亿元了。

    “为什么身价这么高?”吴老细细往下说:“要知道,中国的山水画是从五代到北宋才发展成型的,由于年代久远,存世极少了。这画整个的构图、画风和手法,全都符合北宋的元素。这幅画代表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个创作水平。如今,北宋绘画的市场估价都已过亿,这件作品当然也就不例外了。”

   “还有就是《平沙落雁》图。这幅3米多长的手卷里面一共画了320只大雁,每一只形态都不同,有的自由自在翱翔,有的相互呼唤,彼此照应……你看,这个画的布局就是典型的南宋画风,马和之的画风。马和之在南宋是很有名的,用通俗的比喻说,马和之就是南宋的齐白石。《平沙落雁》图的笔法就都是马和之的画风。”

    捐赠藏画未想过金钱

   吴老告诉我们:在这次展出的86幅捐赠书画当中,有一批是六十年代赠的。记得筹备庆祝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广东省委提出要搞十大文化建设,博物馆是其中一个,建立广东画院是一个,还有修建农讲所、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越秀南路的全国总工会旧址等等。省委指定这项工作由我负责。省博物馆的旧址就是这次建起来的。但是博物馆开馆了,却没有东西,大家都很焦急。

   “1960年,我被调动到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五省区。这时,我常常出差到各省,每到一地也一定去看看文物商店,看到有广东藉书画家的作品就买下来。例如:这次展出的梁琛《竹石图册》(10开),中山大学名教授黄际遇的书法条幅,等等;就是那时候买的。也有不是广东的,但难得,又便宜,例如一大迭清代的信札、几件人像画,等等;力所能及也都买下来,送给博物馆。也就是说,虽然我已不在广东工作,但仍然时时念着省博。”

   可是不久,又“潮汐无端”!1966年,一场大革文化之命的“文化大革命”来了……幸而,否极泰来,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吴老终于和广大的文化收藏者一道,走进了国家经济和文化复兴的新时期。

吴老捐赠广东省博物馆珍藏:清·梁琛 竹石图册(之一)

    (纸本墨笔 25cm×35cm×10)

   记得有媒体报导,吴老一直提倡私人收藏。1983年,广东首次举行的私人收藏藏品展览,就是吴老大力推动并拍板举办的。在他看来,私人收藏的一个好处,就是分散。古代集中在皇宫里面的方式,一到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时,很容易导致大量宝贵藏品被毁损,而私人收藏则可以弥补这种官家收藏的缺陷。吴老曾举故宫的例子加以说明:故宫现在收藏的字画大部分是三家的东西——明末清初的大收藏家项子京、梁清标、安仪周。要是没有这几家私人的收藏,故宫里面的东西和现在就会大不一样。

   事实上,吴老的捐赠确实决不只给与博物馆,除去一些小的拍卖,在1995年和1996年,吴老就曾两次以义拍形式捐出一批清代至现代名家画作,筹资共超过500万元,悉数用于捐助广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以支持教育事业,其中就有他数十几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我们中有人忍不住问:“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为什么要捐出去?你的孩子们赞同吗?”

   吴老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了。我在家还是很有权威的。我也曾经说过,在收藏上,我很敬佩张学良先生,他晚年将自己的所藏全部拿出来拍卖,把拍卖所得捐给基督教会。我在北京故宫看到台湾多位收藏家拿到北京展览的藏品,就是他们拍卖到的张将军的藏品,这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我已经老了,我要将自己手头上这些与自己有缘的藏品,在晚年作出最好的‘处理’。我时常这样想,比如今年我拿文徵明的一幅字拍卖得30万元,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也许多少年后又有人再将这幅文徵明的墨宝拿出来拍40万、50万元,又可以再兴建一所希望小学或者做别的有意义的事。一件文徵明的作品能够通过在世上多少代人手中流传,既能让世人得到艺术欣赏,又一代一代得到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的资金,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共产党人的文人情怀

   不知不觉,我们的交谈已经到了原来预定的时间,我们还很想多听老人讲更多的故事。老人似乎把我们的想法都猜透了,主动说,“我再给你们看点轻松的作品吧。”

   说话间,他再次起身上楼,给我们取来两张画。一张画在日本卡纸上,画中有个身着黑袍的老者,屈身前探,正作抬手举杯沏茶状。吸引现场观者眼球的是画中文字这样写:

   “数年前,南公曾允赠潮州茶具一套,云系旧物,至今未见,想为茶童所误然否?□□□南公一笑”;   

著名画家黄永玉与吴老以画神交:老者与壶。

   另一张是传统的人物画,最引人的仍旧是画中添上的题跋:“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这两张画中赫然可见著名画家黄永玉的落款,想必是这位大师在非常轻松欢愉的心境下,以画和吴老交流。在画家与吴老的“特殊对话”中,流淌的是一种友朋间亲昵的招呼。

   “你看,这张画上,黄永玉用这种方式向我要茶壶呢!第二张,那些题字很有味道。那是元朝一个诗人,官府招他去做官,他不愿去,随手写下自己的答复,就成了画中的这段话。”吴老说话时的神情也是满目信任与友善。

   讲起他经常交往的画界友人们,吴老的话更加轻松。他说:中国近代许多知名画家都先后到广东来过,好些人成为了我的好朋友,有的连他们的后代或学生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去年,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吴老将珍藏多年的《西丽湖图》捐给了深圳博物馆。有人评价,这《西丽湖图》的创作完成也是偶然中孕育着必然——那是1987年3月,赵朴初与诸名家到访深圳,当时聚在一起雅集的名人有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钱伟长、曹禺、刘开渠、郑洞国、贾亦斌、马大猷、程思远、张权、吴祖光、新凤霞、黄苗子、郁风、杨宪益、戴乃迭、沈醉、千家驹等20余位。他们中有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美术家、文艺家、戏剧家、书法家、歌唱家、翻译家,等等。在中国知识界,他们可说是代表着整整一个时代的人物了。他们的齐聚到来,无疑是对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对特区建设事业的支持。大家游西丽湖后到了石岩湖。午餐毕,赵朴初即席在嘉宾簿上赋诗一首,将到场的多位名人名字逐一巧妙嵌入,字里行间雅趣盎然。诗云:

    在北京还未见柳条青

    到此地处处是红花碧树

    千家诗唱不尽

    松风水月

    仙露明珠

    难怪周郎爱上了

    问佛心也不异凡夫

    说与曹公

    不须雷雨

    尽教日出

    让大家闲情散步

    笑呵呵

    不妨沈醉倩人扶

    最后许我说一句

    请杨婆婆画一张西丽湖图

   事后,吴老促成了由“四位一体”合成的《西丽湖图》——不但有赵朴老的诗,还有王璜生的一幅画、千家驹的一篇跋和黄苗子的一幅字。《西丽湖图》的跋文中记载了这个聚会的人员,见证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也让人感受到吴老和这些名人间的亲密友情。《西丽湖图》也定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增加它的历史价值。

吴老捐赠深圳市博物馆珍藏:当代·西丽湖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 25.5cm×371cm)

    赵朴初、千家驹、黄苗子、王璜生

   前些年,吴老曾请人把谷牧同志退下来后引用过的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汕头刻石立存。在结束本文时,重看一遍,深感吴老的用意深远。它既是我们许许多多事业风雨发展历程的写照,也可勉励今人常以为鉴。在祝愿吴老步入90高寿的时年,能与吴老如此一席详谈,深感受益非浅,详以记之,由衷祝福我们大家敬重的吴老健康长寿!

    【阅读延伸·小资料】

   吴南生同志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原广东省委的老书记,提议和开辟了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建设,退休前是广东省政协主席。多年来干部百姓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作“吴老”。

   吴老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收藏。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其鉴藏的书画不计其数。尤为难得的是,吴老秉承收藏家“独乐不如众乐”的文化传统,为使所收藏的书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先后将其所珍藏的宋元以来书画名迹捐赠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汕头博物馆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

   此外,在1995年和1996年,吴老曾两次以义拍形式,捐出了一批清代至现代名家画作,筹资超过500万元,悉数用于捐助广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继续支持教育事业,其中有他数十几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

   今年正值吴老迈入90年华之际,传来了他荣获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喜讯。人们无不认为此奖实至名归,吴老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弘扬贡献巨大!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