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杜书瀛出新作 像大自然一样真纯

2011-07-29 16:14:53 人民网

   著名文艺理论家杜书瀛寄来一本他的近作《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何谓“忘不了”?他在扉页中写道:“人的一生,会结识许多人,经历许多事。有的,被时光带走了,在记忆中流失了;有的却历久弥新,怎么也忘不了。忘不了,就是活着——即使在现实世界上不在了,也永远活着。本书所记,就是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

   “活着”,这是哲学最艰难的命题,也是科学最难证的存在。何谓活着?杜书瀛用其丰富充实的生活无声地做着证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杜书瀛将生命中50余年的光阴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在这部著作中,他用洋洋洒洒27万字,讲述了他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青灯黄卷的孤独、孜孜矻矻的凄清、苦中求乐的求索、壮心不已的使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是奔流的河,它的堤岸有松软的泥土也有坚硬的岩石;时光是它不息的河水,锲而不舍地冲刷着堤岸,泥土冲走了,岩石留下来,成为忘不了的历史雕塑。本书所写,正是作者有生以来没有被时光冲走而凝结成岩石的记忆。里面有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形象——何其芳的勤奋和忘我、蔡仪的严谨和执着、吴晓铃的亲切和风趣;有革命家族的历史记忆——提着驳壳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父亲,如同终日劳作在上面的土地一样质朴淳厚的祖父,携子投身抗日队伍以报杀夫之仇的母亲,童年故乡的温馨和大舅的慈爱;有到美国的探亲记——浸透着儿孙亲情对美国西部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记述;有对作者最崇敬的一些人物的景仰,以及友人的情与爱……”在书的封底,赫然印着这样的话。

   走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大门已逾半个世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杜书瀛与导师、与同事的情谊深厚绵长。从这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四位导师尤其令他难忘:美学导师蔡仪,论文导师何其芳,俄文导师叶水夫,散文导师朱寨。杜书瀛在“文革”前通过正式考试投到蔡仪门下做美学研究。何其芳则亲自写信给马烽,介绍杜书瀛参与各种学术研讨。《青年近卫军》的翻译叶水夫是杜书瀛的俄语领路人。朱寨只用几句话就把对象的本质特点准确、锐利而形象地刻画出来的能力,令杜书瀛折服。

   说实话,文艺理论是一个并不十分宽阔的“地界”,这其中,令人高山仰止的人不多,鱼龙混杂之类却不少,而不论以怎样刁钻的标准,杜书瀛绝对是前者中的佼佼者,当然,得到这种尊重不仅在于他的学识,更在于他的品格。在一篇文章中,他对于瓦茨拉夫·哈维尔的宣言“有尊严地生活,做一个尊严的人”感慨万千。这感慨,饱含追求又何尝不饱含对无尽追求的无奈?

   杜书瀛是一位理论大家,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独特的发声。我曾经固执地以为,文学是世界上最为坚韧、最为包容、最为持久的存在,是通向人类精神高地和生命深处的唯一通道,也是最契合一个时代的思想文本。而今,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浪潮,经历了现代、后现代思潮的考验,文学这株小草仍然素朴、纤弱地匍匐于大地之表,借助微弱的阳光和养分,顽强地成长。杜书瀛用他的文字证明,文学的成长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写得像田野里的一棵棵小花小草,有生气而少华饰。”这是杜书瀛的散文追求。而其实,这也正是他为人的风格——像大自然一样真纯。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