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6月8日“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话海洋阅读

2010-07-11 10:41:01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以阅读名义关注地球的“蔚蓝心脏”

——6月8日“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话海洋阅读

    ●澹 泞

   2010年4月底以来发生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露事件:近乎中断了美国开发近海石油的国策;近乎使出事海域的各类生物遭遇“灭顶之灾”;近乎毁了美国南部海岸的整个渔业及渔民生计……漏油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事件正从各个方面向一场噩梦发展。

   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推荐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图书,同广大读者一起以阅读的名义,关注地球“蔚蓝心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为海洋“立传”

    人类伤害海洋的过程必将伤害自己

   蓬勃多彩的海洋动植物,喧闹活跃的海岸和海洋表层,漆黑深海中生命的讯息,连绵的海底山脉……环保运动先驱蕾切尔·卡森的《海洋传》充分利用了中世纪以来海上探险、航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海洋调查与深潜等取得的最新成果,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环绕着我们的水世界——蓝色海洋。

   海洋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物体”,在人类眼中就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的最理想解救器。卡森写作、出版这本书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人类开发核能、创意把海洋当成核废料堆放场的疯狂时代。她担心那些包裹核废料的外衣终将经不起潮流的动荡而发生泄露,伤及无辜。

   她的担心在今天看来显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世界各国像竞赛一样把核废料起劲地倾倒到海沟之中。海洋满足了人类作恶的三大要素,一是隐蔽性,二是隐蔽性,三还是隐蔽性。只要任何罪恶不易为人所觉察,人类就会起劲地干个不停,阻止别人干同样坏事的办法是我们自己先干得更多,或者几家坐在谈判桌上,把某块自然共有之地当成人类的财产给私分后尽情地糟蹋。

   核废料只是海洋生态受害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即使不考虑人类出于资源使用的需要而大量捕捞海洋产物,造成海洋生物的灭绝,光从人类把海洋当成废弃物处理场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绝大部分垃圾、绝大部分污水、绝大部分重金属排放、绝大部分碳排放、绝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都得靠海洋先生来吃进肚里,化在血泪中。最近几年人们开始焦灼地关心垃圾问题,这时候他们才通过遥感卫星发现,在海洋上有一块“世界第八大洲”,面积之大超出许多人的想像,这块大洲完全由几千年来人类排放的难以降解的垃圾拼合而成。海洋像示威、静坐一样,把人类的垃圾全缓慢而坚定地拢到一处,让人类看看这块垃圾洲,考验人类反思的能力。海洋生物学家更清楚,无论是石油污染还是污水肆虐,海洋里的生态早已经濒临崩溃,海洋的鸟类不是被油污裹成一团,就是被毒药夺走生存的毅力。巨大的海洋里经常是空荡荡的,原本繁忙热闹、万物共生的场面早已经从自然视野里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巨大的海洋成为死海,成为臭海,成为寂静的海洋。从《海洋传》到《寂静的春天》,卡森可以从传统科普走向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反思,但是中国的传统科普,却长期行走在对科学技术简单赞颂和对唯科学主义盲目臣服的歧途上——更不用说在出版《寂静的春天》的1962年,那时中国还没有出现哪怕一丝一毫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给大自然写一本传记,就好像给婴儿写传一样,其中的主要角色都离不开那些给它吃饭穿衣、端屎端尿的人们。大自然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活动史,不同的是,人是靠大自然生息的。天文学的发展让地球一点点回归到其太阳系一员的谦卑位置,而博物学的进步则将人还原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平等主体,必须在生态循环中做规规矩矩的普通一分子。卡森写《海洋传》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极早地告诉人们,人类伤害海洋的过程必将伤害自己。然而她的话至今没有多少人听得进去。无论她是从环境学者的角度写这本书,还是从科普作家的角度写这本书,一本饱含深情的作品,似乎总是难以阻挡人类的迷悟。

    透视海洋文化

    书市的另一道人文风景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因而热衷于谈论海洋问题。但在谈及海洋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如何加快海洋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对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少有论及,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被忽视或者尚未被引起重视的领域。

   由杨国桢教授主编的“海洋与中国丛书”、“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已由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20多册,近400万字。编写这两套丛书的目的,正如杨教授在《总序》中所说,是“以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社会人文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先人向海洋发展的努力、成败和荣辱,在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民间和海上的各种中国海洋社会人文资料和信息,探索运用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架构,重新审视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的价值”,“为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做基础性的学术积累”。“推动海洋史学的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分析中国海洋发展与海洋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的实践提供借鉴。”这是中国史学界第一个全面关注中国海洋发展大型研究计划的成果,被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黄顺力撰写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作为“海洋与中国丛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它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海洋人文精神”——由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以农立国)为主导的基本政策,使中国古代海洋观逐步形成有限开放性、边缘从属性和守土防御性三大特点。王荣国撰写的《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作为“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则以海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切入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阈。首先构筑一个海洋神灵谱系,作为本书赖以展开的基石,接着探讨了海洋渔民、商人、海洋移民群体各自的海神信仰状况,无论是海洋渔民、商人,还是海洋移民,出海起航前都要举行祭海以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与发财——这种独有的“海洋文化”显示出海洋渔民和商人的另一种精神支撑。

   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由40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令人耳目一新。

   透过这套丛书,读者们可以将在专家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表述中,悄然揭开海洋神秘的面纱,从《海洋地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极地海洋》、《海洋技术》、《海洋环境》,到《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权益》……系统地认识海洋,从中学到大量的海洋基本知识,甚至触及到当今世界海洋科技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了解到海洋中,特别是大洋、深海和极地还掩藏着大量亟待揭示的奥秘,从而对海洋更加充满好奇,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和探索海洋。

   另外,还有“海洋人文丛书”、“海洋生命丛书”、“海洋地理知识丛书”、“中华民族与海洋丛书”、“海洋文化与社会书系”等,亦都令人期待和关注。

    关注海洋发展

    以学术研究类图书为主要特色

   海洋社会学是新兴的一门应用性社会学学科,以海洋社会为研究对象。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而在关注海洋社会、海洋发展中,学术研究类图书与它们总是紧密相连。

   在当今世界,随着地球人口的日益增加,生活环境恶化与水土大量流失,地球上的陆地已不堪重负,而海洋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热点。由俞树彪撰写的《海洋公共伦理研究》这样指出,人类诗意地栖息于地球,并对自然过程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人生存于大地,依赖于大地,从属于大地,这是人的生存之所在,人的存在之所在,人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大地是万物之母,也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的立足之地,是人的持久根基。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应是自然和大地的维护者。“栖息”主要不是居住下来,而是要看护并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空间,在这样的场所,其他事物能够自己展现并健康成长。“栖息”首先是拯救,是使其他存在物成为它们自己,完全展现它们自己。因此,人应该接受大地(包括海洋)的恩典,让所有事物“存在着”。虽然让哲学和伦理关怀介入海洋研究并非作者的首创,但作者在此问题上诚恳的语调和良苦的用心依旧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海洋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如何认识它,以及怎样才可持续利用它来为人类谋福利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由朱晓东等编著的《海洋资源概论》则系统地介绍海洋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可作为教材和参考用书。全书共8章,分别论述海洋资源与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关系、海洋资源的分类与分布、开发与管理,海洋资源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实例,海洋资源经济,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理论和方法。

   面对丰富的海洋能源,人类该如何合理的开发?李允武的《海洋能源开发》则给我们带来新的答案。它系统翔实地论述了开发海洋能源的必要性、海洋能源的资源量、潮汐能开发、潮流能及海流能开发、波浪能开发、温差能开发、盐差能开发、海洋风能及生物质能开发简介、海洋能源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前景评价、海洋能源开发的评估与管理等章节。作者力图在书中系统地论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成因、资源量、特点、开发的可行性和前景,开发各种海洋能源的技术和计划,存在的问题,开发海洋能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提出在我国开发海洋能源的建议——这颇为难得。

   由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日活动办公室、中国海洋学会联台主办的“2007·中国航海日文化论坛”专家系列报告编辑而成的《海洋,我们民族留下的记忆》,分别从不同方面讲述了中国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探索和认识海洋的艰辛历程——在漫长的进程中,中国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思考曾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海洋对我们民族的发展、统一、安全和盛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刘安国编著的《海洋探险纪实》,以“道不尽的海洋”为开篇,介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先驱者们为了解海洋奥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而通过深海探险,人们已经越发清楚,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提出的一个几乎是永恒的问题:人类怎样起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如何发生与演化的?尽管迄今科学家仍未能令人满意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学者有充分的理由提出,欲解此谜,那就必须到深海中去寻求答案。与此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迭·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也讲述了海洋探险所带来的前所未闻的新鲜事,故事生动、有趣,特别适合于广大的普通读者阅读。《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