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农民高兴,我就高兴——记清水河县高级兽医师武汉鼎

2009-03-19 09:31:30 内蒙古新闻网

    他,身材高大,朴实敦厚,开朗豪爽,是一个地道的农村老人。

   当记者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几乎难以相信,他就是那个50年如一日,曾在一个乡扎根30年,也曾在4个高寒干旱贫困村蹲点20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干部。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帮助村民搞畜种改良、搬迁新居、上水上电……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他,靠了什么?

   他,凭借的就是热爱这片土地,心里想着这里的农民兄弟。他曾经说过:“农民高兴,我就高兴!”这是他的信念,一直坚持50年的坚定信念。

   这一瞬间,我读出了他的不平凡。这位普通的农村老人,就是“科技扶贫的好干部”、“农民的贴心人”:清水河县高级兽医师武汉鼎。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高级兽医师武汉鼎。

   武汉鼎,1933年4月出生在清水河县暖泉乡大阳坪村,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学大专文化。1988年5月被内蒙古自治区职改办评为高级兽医师。1953年3月在巴盟狼山县兽医站参加工作,1959年10月调入清水河县盆地青乡兽医站工作。1982年3月调县畜牧局工作,任县兽医站站长。1986年5月辞职到暖水湾村开展旱作生态农业推广工作。1992年6月退休,并继续从事科技扶贫工作。

    给国务院写信 率先推行兽医体制改革

   1959年10月,27岁的武汉鼎带着妻子从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回到了家乡清水河县。在当时“精减城市人口,下放农村”的政策背景下,武汉鼎被下放到盆地青乡,主要任务是建立基层兽医站,开展畜病防治工作。

   在原盆地青公社做兽医工作时,武汉鼎感到原有的兽医站体制对国家、集体、农民都不利,必须进行改革。当时,农民养畜有病看不起;兽医站“盼”牲畜病,靠看病维持经营;国家要求防病治病,而兽医站无钱搞防疫;三者利益相互矛盾。为此,武汉鼎连续三次给国务院写信,提议实行合作保畜制度。后来,中央信访办公室特地给他回信:你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要,有待于你在生产实践中研究解决。

   武汉鼎便在盆地青乡率先试行起了“以畜收费,实行防疫、劁割、治疗三包”的合作保畜制度。“一只羊一年收5毛钱,一头大畜一年收1元钱。这既保证了兽医站的正常运转,防疫工作又能顺利进行,一举两得。”武汉鼎说,这项改革推行后,乡里大小牲畜因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兽医站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武汉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每年县里的三干会上,人们都会提很多反对意见。文化大革命中,他成了出头鸟,兽医站被砸,里面贴满了大字报,批斗他“只抓生产不抓革命”。不过,实践证明武汉鼎的改革是对的,他摘掉了兽医头上“一切围钱转”的紧箍咒,并曾三次参加全国兽医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他的改革经验在全区得到了广泛推广。

    50年如一日 引领村民摆脱贫困

武汉鼎和村民唠家常,了解村里的春耕备耕情况。

   在地理条件偏僻的暖水湾村,武汉鼎帮助村民搬迁到新村、住进了新房,村民们心安了;在缺水的大阳坪村,武汉鼎帮助村民打了井,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们心暖了;在贫穷的老牛坡村,武汉鼎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们心宽了……

    提起武汉鼎,在清水河县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1986年冬,武汉鼎冒着严寒、带着行李卷来到了他科技扶贫的第一个村——暖水湾村。

   这是一个地处海拔1500米的高寒干旱贫瘠的山村。全村27户、1500多人蜷缩在山沟的土窑洞里,过着贫困的生活;粮食单产仅仅30至40公斤,人均收入113元,住房6平米左右。由于生活条件极差、环境不好,村里曾经一度疾病流行。

   武汉鼎来了,粮食产量低、收入少、住房小、环境差……这些都难不倒他。他,经过试验和示范,提出了种草养畜,实行“三三制”的办法,即1/3的山坡地种植高产饲料;1/3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用剩下1/3的宜耕田精耕细作推广“深耕蓄水耕作法”,走集约经营之路。在武汉鼎的指导与帮助下,暖水湾村粮食产量由1987年前的30多斤增加到2008年的640斤,全村的牲畜由200头(只)增加到880头(只),人均收入由1987年前的113元提高到2008年的6200元,人均住房从6平米提高到了20平米以上,全村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当年的贫困户张觅成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

   说起武汉鼎扶贫的事,暖水湾村曾经的贫困户张觅成说:“武大爷来之前,我那时候几乎没有收入,也没有牲畜,都快无以为生了。在武大爷指导帮助下,我先买了母猪,开始慢慢的发展。后来又买了羊,开始养殖小尾寒羊。到现在,我有40多只成年大羊和35亩土地,年毛收入3万多元。是武大爷把我领上了致富路。”

   1995年,武汉鼎深入北堡乡大阳坪村搞开发性扶贫,为村里办实事,上水上电,并引进农牧良种,在全村进行推广。

   1994年的时候,大阳坪全村70多户400多口人,那时村里没有电,村民们靠煤油灯照明。虽然村子离供电所仅仅2.5公里,但是因为上电需要三到五万元钱,村民拿不出,迟迟没能用上电。武汉鼎用自己的退休金一趟一趟往供电局、乡政府和县政府跑,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村里每人出一百元的基础上每户再出一百元,终于上了电。老支书刘二堂说:“武老汉是大阳坪村的恩人,他看到我们村有7、8户人家因为拿不出一分钱而不能上电,二话没说就用自己的钱就给他们垫上了。”

   看到村里吃水困难,武汉鼎又操心了。以前村民吃水要到十里外的前北石券村的渗水井打水,等那个村的村民打完了水,大阳坪村的村民才能刮上点水,那时真是滴水贵如油。1996年,武汉鼎用自己的钱,去呼和浩特跑单位查资料,给打井工人买饭。终于在那年秋天,大阳坪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们说:“这等于给我们每家送个挑水娃,比我娃还孝顺啊。”后来水泵坏了,村民凑了5000多元,武汉鼎自己又掏了3000元给修好。村民武当在说:“不算他一趟趟来咱这儿的路费,光我眼见花在咱村的钱就有8000多元。”

   有了电,有了水,武汉鼎又为村里引进优质草种和良种畜,退耕还林种草,发展畜牧业。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獭兔养殖专业户蒙满达是武汉鼎大阳坪村扶贫的典型代表。2008年3月份,他从蒙牛辞职回乡,在武汉鼎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技术、寻找好的獭兔品种、制作兔笼办起了獭兔养殖。去年一年养獭兔毛收入10万多元。

   1997年,武汉鼎又深入革命老区老牛坡村开展蹲点扶贫,成立实用技术推广协会,建立图书室,推广良种,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老牛坡村党支部是呼和浩特地区创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37年10月,老牛坡村秘密成立了党支部,当时老牛坡村隶属山西省偏关县,1946年划归清水河县。

武汉鼎和老牛坡村村支书韩补生讨论去年村里的收成和今年春耕的情况。

   武汉鼎初到老牛坡村就深入群众,了解民意,联系扶贫,与村民、党员干部商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村支书韩补生告诉记者:“1997年春天,我们村遭遇罕见的春冻,玉米冻伤严重。武汉鼎及时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帮助解决。经过农大师生的科技支持,有60%的玉米没有减产。现在,我们村已经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油路,结束了吃水靠天、行路靠走、点灯用油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000年,武汉鼎确定刘家夭为科技扶贫村,推广支部加协会模式,帮助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增产增收。

   武汉鼎提出的支部加协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支部协调引路,协会全程服务,公司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为模式,调动农户抓生产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特色产业群。梁海告诉记者:“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每户每年最少增收200元,而且协会每年还未农民举办6——7次的科技知识培训。”

    情系山区 他心里装着农民

    在武汉鼎的心里,装着的是农民,因为他对农民有感情啊!

   在清水河县偏僻崎岖的山路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背着袋子,手里提着纸箱,步伐稳健的老人,年复一年的走着。

   从1986年开始,武汉鼎就经常走着这样的山路,每次他都给村民们带去种子、草籽、猪仔、针头线脑、报刊书籍……

   武汉鼎在帮助村民脱贫的同时,也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培养下一代摆在重要位置。

武汉鼎帮獭兔养殖专业户蒙满达订阅的报纸。

   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信息闭塞的状况,武汉鼎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他多次邀请自治区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专家学者以及县里的科技人员给农民讲课,累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二十多年来,他长期蹲点4个自然村,联系6个乡镇,10个村委会,10个自然村,为农民自费花钱10万多元。自费为农民订阅《农民日报》、《山西科技报》、《河北科技报》等8种报纸。

   因为穷,许多农民家的孩子辍了学,或者只供一个孩子念书。每当听说这种情况,武汉鼎都会主动前去说服家长。村民武忠维说起这些事眼睛湿润了,他说:“1995年那会,三个孩子念小学和初中,一个季度得五六百元钱,咱穷的连化肥也买不起,大儿子刚念到初中就不想念了。老武知道后对我说:用多少钱我给你拿,怎么也得让孩子念书。他光帮我孩子上学就拿了六七千元钱呀。现在,大儿子考上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老武又去学校为孩子跑下了助学贷款。不是老武的帮助我家咋能出两个大学生啊!”

   老牛坡村有个90岁的老太太叫刘改凤,曾在抗日战争中冒险救治过伤员,给前线的战士做过军鞋、洗过绷带……她儿子身患残疾,家里生活十分困难。那年村里上自来水,每家要交200元,她交不上,武汉鼎知道后帮她交上,解决了老太太吃水困难的问题。从1997年至今,武汉鼎每年都来看望老太太,给她带来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谈起这些,老太太就激动地说:“武老汉真是党的好干部,咱们百姓的贴心人啊!”

   有人问武汉鼎的老伴:“他把钱都拿去扶贫,你愿意吗?”她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把别人帮好了他高兴,他高兴我就高兴。吃喝不愁,攒钱也没用。”武汉鼎自己也说:“我离不开这块生我养我的热土,这里的乡亲们还不富裕,这里还有我的心愿,我要真正的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好事。”

    一心为民 辛勤耕耘幸福路

   很多人不理解武汉鼎,就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不享受天伦之乐,自己还贴钱为农民服务,拼死拼活的到底是为了啥?武汉鼎说:“你给农民办针尖一点的事,农民就感激不尽。看到农民需要,我就什么都忘了,农民高兴,我就高兴;农村富裕了,就好比我自己生活好了。”武汉鼎这些话不是假话、虚话,这是他对农民深厚的感情,是把农村当成他自己的家。而在武汉鼎自己的家里,三间房清洁简朴,连个像样的沙发也没有,最奢侈的是一台29英寸的老式彩电,还是在呼和浩特工作的儿子给买的。而满墙的奖旗、奖证、奖状,也许是武汉鼎最重要的、这一生最引以为荣的财富吧。

   武汉鼎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肯定。1981年,荣获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荣获国家农业部、林业部、经委、科委四家联合颁发的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983年,被国家劳动人事部、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先后受到国家部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盟市旗县70余次表彰和奖励。

    从1959年,武汉鼎调入清水河县盆地青乡兽医站工作开始到现在,50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农村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把50年的岁月奉献给了山区,奉献给了农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记者 李中锋)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