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润梅
近期,江西省永修县为维护美容行业化妆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祛斑美白祛痘类化妆品专项检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开展医疗器械、食品等共计10余吨罚没物品集中销毁行动,货值金额421万元;安徽省芜湖市抽检辖区内在售的手机充电器、电动车充电器、读写台灯等消费品,依法查处检验不合格商品……
《“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实施以来,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治理,积极发挥行政执法震慑力,切实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守护质量安全。
“今年1至6月,各类专项行动共查处相关案件21万件。其中,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1.71万件,针对侵权假冒高发多发的重点实体市场开展执法行动约1.13万次。”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场监管总局一直对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民生领域“铁拳”专项执法行动,将非医用防疫物资、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纳入专项行动的重点产品,加大产品质量执法力度,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截至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5.93万件。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2月组织开展打击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专项行动至2022年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获问题口罩2.33亿只,查办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用品案件4.95万起,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093起。
为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市场监管总局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先后组织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达到查处一批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销毁一批违法食品、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的既定目标。针对黑龙江“五常大米”掺假问题迅速开展督导检查,予以处置;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安徽3家企业在普通大米中添加香精冒充香米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抽检,以坚决的行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十四五”以来,全国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13.88万件。
针对侵权假冒行为线上线下结合、跨区域、链条化等特点,市场监管总局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建设。今年以来,上海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立足该市实际,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渠道监管整治,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取得积极成效。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各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侵权假冒案件2418件,罚没款3586万余元,移送公安机关30件。通过各部门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打击侵权假冒集群作战优势,有力惩治市场不法行为,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假冒伪劣产品减少,老百姓放心消费,才能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市场监管总局经过提炼总结近年来各地放心消费创建经验,结合示范创建相关文件要求,整体谋划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质量提升,重点筹划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同时联合发展改革委等9个部门开展专题研讨,汇总12个部门及19个司局意见,起草完成《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备案更新稿)》《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评价细则(备案更新稿)》;另一方面,推动“线下购物7日无理由退货”扩面增效,召开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座谈会,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现场观摩示范街区,深入推进“线下购物7日无理由退货”走深走实。全国目前已有65.4万家实体店参与,覆盖97.5%的地市,累计退货1.53亿次,退货金额约53.83亿元,有效解决消费者退货难题,保障消费者合法购物权益。
《中国质量报》【《“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中期实施(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