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贾润梅 王雅雯
从春天出发,向未来起航,中国又迎来“两会时间”。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在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发现衣食住行、就业休假、生娃养老、网络安全等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再翻开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畅通职位晋升渠道、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在“民生”两个字上,会内会外找到了共振点。
38岁再就业的北京市朝阳区刘女士关心就业问题。近期,一项针对我国中年人生存状态的调研报告指出,不仅公务员录取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许多城市吸引人才的落户政策也要求35岁以下。刘女士说:“事实上,一些行业企业,劳动者超过35岁就面临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她听闻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呼吁打破35岁的职场门槛,建立畅通的职位晋升、岗位流通渠道,让各年龄段劳动者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刘女士表示期待用人单位在年龄上“松绑”。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出台《反网络暴力法》,统一以该专项法律适用网暴案件;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解决网络暴力取证难问题;建立网络暴力黑名单机制与监察执法体系。“前几天,我在手机上浏览了一条关于网络暴力导致女孩抑郁成疾的新闻。”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居民杨女士看来,目前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增多,需要相关部门出手进行整治,必要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周末到底该如何休息?近期北京市海淀区王先生与朋友们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琴建议“每周实行单休日,每月末连休5天”。王先生认为,这两个建议都不错,在没有增加每月总休息天数的情况下,却能有“小长假”或“大长假”。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利用平时的“长假”外出旅游,不必都赶在“五一”“十一”这样的节假日集中出游,既能避免交通、景区拥挤,还能拉动消费,搞活经济。
“希望政府能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让我们这些退休老人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55岁的北京市民张女士和几个老伙伴在社区小广场上聊天,话题便是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张女士今年刚退休,她盼着自己社区里能有一个专门服务退休老人的机构,让退休的老人一起活动。其实,张女士所愿也正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之一。“依托社区加强资源统筹,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能力,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养老话题发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其中提出4点建议:一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养老金规模;二是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三是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四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29岁的林女士在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上班,刚刚步入婚姻殿堂不久,便将生育提上了日程。“毕竟年纪也到了,正在想要小孩的问题,但又很害怕因为生小孩而失业。”林女士近期一直在纠结生育问题,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她希望有更多代表委员关注职场女性生育问题。她认为,现今女性在职场中受到婚育性别歧视影响较大,女性婚育和职业发展会产生冲突,在职场中已婚未育、已婚已育、哺乳期女性,在找工作、工作晋升、工作选择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孩子的养育、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逐渐攀高,年轻父母面临着多方面的经济压力。林女士说,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解决婴幼儿3岁前的托育问题,减轻年轻父母在工作中的后顾之忧,让适龄婚育人群想生敢生能生。
《中国质量报》【2023两会·会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