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企业 助推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
□ 本报记者 谢 旺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向两会提交了两个提案——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扶持机制的提案和关于在后疫情时代为中小微企业纾解矛盾纠纷的提案。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市场监管工作的“老将”,杨光对提案非常重视。他长期深入企业一线,关心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进京前还完成了在黔江地区的走访调研。
杨光介绍,近年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为经营主体的设立大开方便之门,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实有经营主体341.6万户,位列4个直辖市第一,但经营主体中的“小巨人”偏少,规下工业企业或限下服务企业占了相当大比例。
杨光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先进示范,因其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高、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这类企业有机会成长为“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2021年,国家开始实施专精特新战略,重庆积极融入其中。“国家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涌现出了一大批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企业,但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关键发展要素、产业集聚协调、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补足完善,以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杨光说。
对此,杨光在进一步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扶持机制的提案中建议:强化统筹、补足短板,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探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供需对接、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技术流”信用评价体系,为轻资产、高风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在推动东西部协同创新上,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企业、科研院校与东部地区开展科技资源、技术成果供需对接;采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园区),打造“注册在本地、孵化在异地、回流本土产业化”的“飞地孵化器”等合作模式。
杨光注意到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状况,为此,他在关于在后疫情时代为中小微企业纾解矛盾纠纷的提案中建议:健全中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非诉解纷力度,比如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纠纷调解的专门性调解组织,设立调解中心,对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高发案件进行专项化解,有效实现涉企纠纷化解“零成本”,推动诉前调解专业化、高效化、规范化。
杨光表示,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要结合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职能作用,主动靠前精准帮扶,助推经营主体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让经营主体“办事比网购更便利,感受比网购更愉悦”。
《中国质量报》【2023两会·两会市场监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