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其中补短板最为关键。
所谓补短板,就是要补齐制造业重要产业领域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断点、卡点,解决“卡脖子”和供应链断链风险,增强产业发展安全性。
在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看来,想突破短板,需要两个推动力,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资本投入。创新、投入,都不是空喊口号,背后要有真金白银支持。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还认不清这个道理,依然不舍得下本钱。
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研发强度普遍偏低,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强度只有1.41%,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研发投入规模排名全球50强的企业我国只有两家,2021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我国仅4家机构上榜,美国、日本分别达到42家、29家;企业创新投资总量不足,我国企业研发投资占全球总量的7.2%,远低于美(38.6%)、欧(27%)、日(14.4%)。
没有研发当然就得不到技术,没有技术则只好买,买不起就“借”(山寨),“借”不到就只有用不入流的技术低价竞争。令人担忧的是,这在某些行业是一种普遍现象。
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补短板,其实就是偿还此前应该付出却没有付出的欠账。怎么办?不要抱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静下心来加大投入搞研发,而且是下大本钱、持续投入。当然,这里讲的投入不光指金钱的投入,而金钱的投入也不光指添置硬件。重视培养科技人才,舍得在人才身上花钱,这才是最有眼光、最有价值的高回报投入。
(作者胡立彪系《中国质量报》专职评论员)
《中国质量报》【老胡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