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质量委员” 为质量鼓与呼
——访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支树平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王惜纯
春风拂绿草木,大地生机勃勃。春天,折射发展新气象,标注奋斗新起点。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又迎来“两会时间”。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我听了之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微观质量——产品、服务、工程质量的提升,质量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3月6日,始终心系全国两会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支树平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激动之余,自己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5年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时光:“2018年3月,我在原质检总局局长任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质检履职,义无反顾地为中国质量拼和搏;政协尽责,不遗余力地为中国质量鼓与呼。”
紧扣“国之大者” 为质量发声
5年来,全国政协共收到提案29323件,经审查立案23818件。截至2023年2月底,99.8%的提案已经办复。全国政协会同有关方面深入开展协商,提案中的许多意见建议已体现到相关规划政策和举措中。
过去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在支树平心里,用高质量的政协提案为质量鼓与呼,是他过去5年履职中最深刻的记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如何实施,令人牵挂。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支树平及时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建立国务院质量工作统一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中央质量工作督察机制。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他又提出《加快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提案》,建议抓紧编制质量强国纲要,成立质量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新型质量统计指标体系。此外,他还和其他全国政协委员一起联合提出《抓紧制定质量促进法的提案》等。
支树平还积极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案调研督办、专题协商,参加快递行业绿色发展提案调研督办,参与提出《继续推动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的提案》,也支持并参与提出关于推动大湾区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提案,为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建言献策。
“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关系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这也成为我的关注重点。”令支树平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初,他虽然被困在老家,但仍时刻密切关注着全国疫情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口岸疫情的控制,与战斗在检验检疫一线的老战友们主动沟通,了解情况,征询意见,形成了《关于加强国境口岸检疫工作的提案》,特别建议把口岸检疫放到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系的重要位置,严防外部疫情“倒灌输入”。随后针对疫情防控、外卖餐饮食品增加的实际情况,积极参加政协领导同志带头开展的外卖行业食品安全调研和协商,及时提出了《关于加强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案》,建议加强政府部门监管、服务,落实网络平台和入围商户的主体责任,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监督。2021年,在全国政协关于国家安全专题议政常委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关注进出境生物安全,构筑强有力国门屏障》的书面发言。
情牵民之关切 做“质量委员”
5年来,人民政协完善以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成立11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开展学习研讨179次;举办重要政治协商活动105场,组织跨界别跨领域专家委员围绕共同富裕、基础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开展小范围多轮次协商74场;建成委员读书智能平台、全国政协书院等线上线下学习载体,先后开设中共党史、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文明溯源等147个主题读书群,委员参与率达98%……对于这些活动,支树平也是如数家珍。
以质取胜,是许多国家许多组织走向强盛的重要路径。我国素有重视质量的传统,但是在现代质量管理上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以至于许多领域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党和国家一直为提升质量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质量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开启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质量变革、质量提升、质量强国建设。作为从质量工作第一线走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支树平从内心深处欢呼拥抱这个“质量时代”,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重大部署。特别是在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读书群中专门开设了“习近平质量强国战略思维”板块专栏,组织编发了172期、3.5万多字,与大家共同学习、深入钻研。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曾专门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这一行动深入开展,支树平在政协会上多次发言,呼吁重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把高质量发展细化进“十四五”规划和各项计划中,避免泛化和抽象化。此外,支树平还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上下足功夫,带领课题组历经两年先后形成了主报告、13个支撑课题报告,共约70多万字;还担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编制专家咨询组组长,带领30多位专家开展一系列科学咨询论证。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和执行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所需要的质量体制框架的统称。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贸发组织、工业发展组织、世贸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研究提出的。“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这一国际质量领域动向。参加政协后,我在多次会议上呼吁要高度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将其摆上战略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点项目,加大建设投入,形成整体实力,同时建立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支树平深情回忆道,“连续几年,我通过提案和大会发言,建议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加快建立我国先进的测量体系;建议加强标准化建设,尤其重视团体标准制定、企业标准自主声明公开和监督等改革,重视国际区域标准化协调机制的建设,不断提高我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建议提高检验检测装备技术能力,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建议用好认证认可这一国际通用工具,特别是加快建立绿色认证产品的推广机制等。”
为贯彻党和国家的质量大计鼓与呼、为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鼓与呼、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与呼、为确保质量安全鼓与呼、为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鼓与呼……因非常关注质量问题,支树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质量委员”,他也非常乐意为中国的质量发展不断“发声”。5年间,他还建议深化质量教育,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搞好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和宣传,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工匠精神,增强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服务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不负职责使命 交满意答卷
5年来,人民政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包括探索建立委员履职评价体系,完善委员履职档案、履职情况统计、常委提交履职报告等制度,设立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先后3次表彰获奖委员60人、获提名奖委员28人,委员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5年来,支树平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为中国质量鼓与呼,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和委员们的鼓励支持,提交的关于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提案、关于提升检验检测装备技术能力的提案,先后列入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并分别被推选为年度好提案和十三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2021年,他还荣获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令支树平感到欣慰的是,他为中国质量鼓与呼得到了回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当我得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正式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务院也正式成立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国质量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质量强国建设的前景美好且壮丽。这对我们这些质量工作者以及关心质量的社会各界人士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为质量强国奋斗,无怨无悔!”很显然,支树平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更充满了自豪。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