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专题中心>>2022年质量这十年>>

中国质量十年发展变迁之路

2022-03-04 18:46: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市场准入做“减法”、质量提升做“加法”、质量创新做“乘法”、打假治劣做“除法”……近十年来,我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坚定不移地建设质量强国,在推动质量变革创新方面动脑筋、出实招,提高质量供给水平,激发质量创新活力,走出了中国特色质量发展之路,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质量政策法规日臻完善

互联网经济快速成长、新基建发力、内需潜力持续释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质量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之举。

近十年来,我国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质量工作已经逐步建立了系统完备、开放透明、协同有效的制度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建立了以《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27部法律法规、138部行政规章为主干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完善质量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构建起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实施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质量工作考核、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制度。

一些地方在质量工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技术机构优先布局建设等方面已经走在前列。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受到督查激励的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包括:北京市西城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辽宁省沈阳市、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湖北省武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

定政策、补短板、抓提升、强监管、建机制……通过大力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正有力促进我国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量提升行动蓬勃开展

产品和服务质量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百姓高品质生活,我国在质量提升方面持续做“加法”,推动“质量变革”,质量提升行动朝着更深层次、更重实效方向推进。

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是我国质量发展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随后,全国各地密集出台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坚持“质量为先”,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引导产业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尤其是,帮助小微企业建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2019年,市场监总局开展的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应时而生,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服务平台,累计为4.2万家企业14.5万名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梳理出10个行业小微企业的30个“质量痛点”,制定小微企业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在全国17个省份30个行业1118家企业实施精准帮扶。

随着各地、各行业大力实施质量强省、质量强业战略,我国总体质量水平有了明显进步。截至2021年9月,开展质量强市(县)活动的市县达到2877个;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175个城市、2.7万家企业参与。广大企业广泛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凝练出中国航天“质量问题双归零”、华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授权与管控相结合”等中国特色质量管理方法。聚焦184个重点领域、1300余类产品和服务、10万余项企业标准,评估产生近千项企业标准“领跑者”。

质量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航母出海、港珠澳大桥通车、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一个个大国重器擦亮中国创造。从高端装备到重大工程,从基础材料到精密仪器,中国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与日俱增。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攀登。

质量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关键之举。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次将“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作为“发展质量效益改善”指标纳入其中,实现了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在公报中的零突破。截至2021年9月,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5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质量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78。

质量强,则百业坚强;质量兴,则经济健旺。作为市场监管工作中的“质量雷达”,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有助于发现问题产品,提升监管效率。从2014年起,我国开始对外发布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测算结果。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上升,五年合格率测算值分别为92.53%、92.90%、93.42%、93.77%、93.93%。2017年,我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一个个闪亮的数字背后,质量创新的“乘法”,持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产品和服务质量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近年来,我国围绕产业发展和民生消费,瞄准先进质量标准,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广泛开展优质品牌创建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着力打造市场认可、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品牌。截至2021年9月,通过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改善餐饮、银行、文娱等生活性服务体验,公共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满意度分别达到79分和77.8分。

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力

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网剑行动”“保健”市场“百日行动”……在质量创新书写质量“正能量”的同时,我国监管部门坚持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用打假治劣的“除法”,换取优质安全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近年来,我国不断整合优化部门职能,持续完善“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从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到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到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其后2018年3月组建全新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我国市场监管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市场监管力度全面加强。

市场监管部门推动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质量提升,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以婴幼儿配方乳粉、餐饮服务业、农村市场为重点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战略稳步实施,“四个最严”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建立,食品抽检实现4批次/千人的目标,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质量安全追溯、专项整治、缺陷产品召回、产品质量担保、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等制度日益健全。数据显示,近5年,针对26大类1.86万种工业产品,我国全面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对17大类103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2021年3月,《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21年版)》强调,根据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高低,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针对性,推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同化。

严防、严管、严控,提高了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和市场供给质量水平,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统计显示,我国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达到95%以上,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正加快形成。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从食品到服饰,从家居用品到电子产品,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广东市民王林购买的几乎都是国货。他说:“现在国货从品质到服务都越来越好,购买国货非常划算。”

国货不断赢得更大市场,其背后是质量基础设施起了很大的帮扶作用。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质量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严把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力支撑了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升级。

2020年11月,市场监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面向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2021年5月,市场监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的通知》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进百城入万企。2021年10月,市场监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引领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作用的意见》助推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总体跃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市场监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1.5亿户,其中,各类小微企业4317.25万户、个体工商户1.02亿户。专家认为,质量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一大批中小企业降低技术准入门槛,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增强品牌效益,正成为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目前,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31个省(区、市)都出台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专门工作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91个城市开展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建成各类“一站式”服务平台537个。很多地方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更是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公共服务品牌,如湖北武汉的“岱家山”、江苏南京的“质量小站”、江苏泰州的“泰易检”、辽宁铁岭的“铁橡云台”等。

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已建4万多项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达到8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计量体系,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5万多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1714项,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形成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较为完善的合格评定体系,认证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抓质量就是抓发展,谋质量就是谋未来。质量基础设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条件。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陆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济南气温直达20℃,泉边玉兰绽放春 ...

  • 暖阳迎春

  • 甘肃省华亭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力量 ...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对在用 ...

  • 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管局对医疗美容市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