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睿建议
强化质量支撑更好服务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
□ 本报记者 李 辉
质量基础设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被称为“基础之基础”。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为支撑,实验室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最终熟化和产业化,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才能实现更好的协同,也才能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使得产业迈向高端。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睿建议,要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更好服务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
当前,安徽锚定“三地一区”,正在加快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各类产业相关的质量基础支撑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已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26个,省级质检中心81个,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143个。但目前安徽的质量技术能力与建设高能级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质量基础支撑存在短板弱项,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领域的市场化技术机构较弱,质量支撑的数字化水平不高,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质量管理的人才紧缺。
为进一步提升安徽的质量技术水平,强化对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的质量支撑,陈睿建议,实施重点新兴产业质量支撑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各重点新兴产业的质量支撑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绘制安徽重点新兴产业的质量图谱,全面查找质量支撑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谋划实施重点新兴产业质量支撑提升行动,从创新平台建设、质量技术攻关、标准制修订、质量服务机构引育、质量品牌打造等方面系统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质量科技创新,将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标准化专项拓展为质量基础设施专项,并增加专项的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质量技术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在安徽省的科技创新体系中,积极布局质量基础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大对国家和省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突破一批检验检测新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智能化高端检测设备,形成一批重点产业标准及认证方法。在产业政策中,将企业内部对于质量技术的研发投入纳入产业基础能力支持范围,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相比制造企业,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机构的产值规模和税收贡献相对较小,地方政府往往不够重视。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或缺。”陈睿认为,有必要在亩均效益考核、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强做优市场化质量技术机构,完善技术服务供给。
关于进一步完善质量数字化体系,强化数字赋能,陈睿提出,要统筹企业内部质量提升的数字化、社会质量服务的数字化和政府质量监管的数字化,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以政府质量监管的数字化为牵引,促进和倒逼企业质量管理、社会质量服务的数字化。同时,在数字安徽建设项目安排中加大对质量数字化监管的支持力度。加强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在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方面的能力建设和应用实施,助力企业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现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记录数字化,检测结果与生产过程实时互联,促进精益质量管理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
《中国质量报》【地方两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