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年我国标准化水平有效提升
与科技创新互动更加紧密
本报讯 (记者 何 可)“服装、家电、家具‘老三样’标准更新迭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6%。”记者从1月11日召开的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我国标准化水平有效提升,与科技创新互动更加紧密。
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发布国家标准2456项,备案行业标准3900项、地方标准9800项,新增团体标准2.3万项,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54.3万项。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前沿领域标准化布局初步形成,农业全产业链新增国家标准140余项;信息技术领域迅速布局重要标准200余项;发布消费品国家标准150余项;服务业新增国家标准160余项;社会事业新制定国家标准120余项。标准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批准成立8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38家国家标准验证点,新建设国家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10个。
在产业标准化方面,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标准有效提升。其中,围绕标准强基,发布工业基础、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标准410项,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围绕标准稳链,发布增材制造、氢燃料等重点产业链国家标准28项,助力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围绕标准促消费,制定婴童用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重点消费品标准241项,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和新型消费标准供给。
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方面,关键新兴领域标准攻坚加速。依托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重大项目,攻关突破了7项北斗卫星导航标准、14项空间科学标准,推进100余项北斗应用标准研制。在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开展200余项国家标准研制。持续健全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机制。新批准成立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医疗器械、民航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光伏、家用电器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1924项具有应用潜力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2245项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以来,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7%。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