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坚持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着力破解经营主体登记难、办证难、注销难等问题,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市场活跃度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7月31日,全市登记在业的各类经营主体达到366369户,同比增长4.41%。其中,新登记经营主体29699户。企业开办指标继续保持全区第一梯队,商事制度改革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政府督查激励通报。
深化“便捷式业务”办理,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立足改善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等核心要素上持续发力,推动构建宽松便捷、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一是推行“1+1”业务模式。整合部门审批材料,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全市企业开办“2个环节、7个事项”1个工作日内办结,营业执照、印章一个窗口领取。二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办理。线上,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开设“企业开办网上服务专区”,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办理,全市企业网办率达95%以上。线下,在全市各级政务中心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现“一窗进出、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人审核、一次办结”。三是压减企业开办成本。以政府补贴形式免费向新设企业赠送1套4枚印章,联合税务、银行等单位,通过减免银行开户成本和首年服务费、规范和推广电子印章使用等措施,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2023年以来,全市共为7765户新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30537枚,累计为新办企业节省成本197.74万余元。
实施“标准化登记”改革,简化企业设立流程
聚焦企业登记环节多、流程长等难点问题,创新实行企业住所和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全力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一是搭建柳州市标准地址信息库。以公安人口信息地址为基础,融合政府部门的地址标准数据,建成公安网、政务外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统一标准地址库。目前,柳州市标准地址信息采集已涵盖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共184万多条地址信息。二是创新“标准化地址申报+住所承诺制”模式。使用标准地址信息库中的标准地址申报时,可通过书面承诺的方式免于提交住所证明材料,推动住所合法使用材料由3份压减至1份,简化率达到70%,有效提升登记审批效率,实现从“多次跑”变为“一次跑”。三是打破数据多元共享壁垒。依托柳州“智慧门牌”系统,在企业登记业务系统中嵌入柳州市标准地址信息库,推动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与广西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衔接,实现标准地址信息跨部门、跨系统的运用和共享。目前,超过8000家企业已应用标准化地址登记,相关改革经验先后编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刊物,得到广西市场监管局发函表扬并在全区推广。
创新“政务+金融”模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将政务服务延伸至金融机构,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政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一是创新推行“全城通查”。搭建柳州市企业电子档案远程查询系统,增设企业电子档案自助查询机,提供“无等候、全天候”企业登记档案查询服务。2023年,柳州市共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档案查询服务超过6000余次。二是建立“政银合作”机制。选定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设备先进、接近企业集中区域的银行营业网点开展“就近办”服务工作,打造企业登记“15分钟服务圈”。目前,柳州市已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8家商业银行共124个网点加入“政银合作”帮办服务行列。三是建立“便捷融资”机制。结合“桂惠贷”金融服务,将小微企业融资授信与企业开办同步办理。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坚持用法治思维为经营主体退出提供通道,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竞争活力。一是建立经营权转让机制。将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的方式由“先注销、后成立”改为“直接申请办理变更登记”,便利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的转让,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探索经营主体歇业制度。制定出台歇业备案操作指南,为全市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提供缓冲性制度,允许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阶段性“休眠”,最大程度保证了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三是完善经营主体简易注销机制。将简易注销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分支机构,推动注销登记“一网通办”“部门联办”,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律形式的企业注销申请均可做到即办即结,全程提供贴心、暖心服务。(供稿: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