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
莞港商事登记合作4周年硕果累累
□ 本报记者 王 越
2023年7月18日是《莞港商事登记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合作框架协议》)签署4周年。在过去4年中,广东省东莞市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在商事登记领域不断深化莞港合作,2022年10月在全国率先实现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为打造湾区一流营商环境、实现粤港两地互利共赢提供了生动的改革样本。
东莞率先打破瓶颈,从签订合作协议到上线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合作框架协议》中的简化公证文书、跨境共享公证文书信息和离岸申办东莞港资企业登记3个主要合作事项已全部实现。
2018年4月,东莞举办“推动粤港投资跨境登记全程电子化暨公证文书简化版试点座谈会”,广东省、东莞市共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项目落地,东莞市试点使用简化版委托公证文书,拉开了港资企业登记改革的序幕,广东省内各地市均以东莞为样板复制推广。简化后的公证文书纸张压缩到4页纸,除公司注册证、商业登记证保留了原始文件证明,公司机构信息等均采用公证人查证结果,做到了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材料浓缩、文书通用、登记简便。试点改革以来,已有800多家港资企业使用简化版公证文书成功在莞投资兴业。
2018年7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行动方案》,对东莞试点探索改革给予了政策支持,明确提出“加强与港澳有关法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简化港澳资企业商事登记公证文书,推动建立公证文书信息数据库,推进粤港澳投资跨境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和跨境公证文书等信息共享”。公证文书实现跨境信息共享,不仅解决了窗口查验公证文书真伪的问题,维护了登记信息的权威性,还能全程电子化登记上传证明材料,实现与平台的数据对接。此外,在试点过程中,各方及时发现问题并沟通解决,不断改革和完善公证服务,推动文书信息共享服务形成合力。
2020年,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东莞市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实施方案》,优化制度设计,率先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与电子营业执照技术,解决香港企业和个人的电子签名问题,并允许书面委托中国委托公证人代理签名,打通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最后一个关卡,港资企业设立登记的申请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快一个小时。
2022年10月,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在线上运行,全国首张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发出的港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香港投资者在莞开办企业实现“零跑动”和“指尖办”,港人港企足不出户即可在内地办理营业执照。系统上线以来,全市新登记成立港资企业459户,其中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港资企业174户,占比超过总量的1/3,进一步推动了莞港两地在投资贸易等领域的互惠共赢。
东莞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的成功,获得市场监管总局及各省市兄弟单位的高度关注,市场监管总局今年也与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共同推动公证文书简化及跨境信息共享工作,山东、浙江等地登记机关赴莞考察交流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对东莞的制度设计给予了高度认可。
接下来,东莞将总结提炼相关经验,形成一套可在全国推广复制的模式,将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的经验种子播撒出去,助力广东省乃至全国港资企业商事登记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