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 旺
今年“质量月”期间,重庆开展八大主题195项活动,四川深入开展500余项活动,两地不断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近年来,川渝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质量工作,实现同圈共建、同频共振、同力共为,着力建设质量发展新高地,积极服务川渝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为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坚实质量支撑。
在完善质量协同发展机制上,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在质量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着力构建“1+N”区域质量协作格局,签署质量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确定质量工作联络员工作机制,推进“5行动1平台1基地”合作任务,实现质量联动提升。在川渝毗邻地区,质量合作不断推进,“川南渝西+涪陵”质量联盟发挥出了“1+1>2”效应;“双线”质量合作平台初显成效,以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云”为代表的跨行政区域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两地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川渝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云平台正在成为“跨区域、多部门、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的线上一站式质量技术综合服务体。质量技术专家开展进企帮扶活动,服务企业1200家次。在人才共育共享机制方面,已建成渝两地质量人才培育中心各1所,培训人员1200人次;川渝两地企业首席质量官目录实现共享互认,组织首席质量官巡诊活动16家次,培训企业质量人员280人。
在强化优质质量服务供给上,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发挥职能优势,从标准、计量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已制定发布10项川渝“同事同标”区域地方标准,推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川渝两地政府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地联合发布火锅食材系列团体标准12项,建立火锅食材产品质量分级标准规则,推动榨菜国际标准立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建设成渝联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专题数据库,服务“出海”企业提升应对技贸壁垒能力。在计量服务供给上,两地联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签署计量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服务产业建圈强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6个方面,先后实施一批计量合作项目,实现型式评价结果、移动式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结果和12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互认。随着国家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白酒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及川渝“双碳”产业计量创新联盟的成立,两地不断深化计量产学研检交流合作。在检验检测服务方面,两地协同打造涵盖“四平台十中心”的食品药品检测基地,推行川渝地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一体化管理,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机构入驻、功能互认。
在塑造质量品牌竞争优势上,两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质量月”、质量大讲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强化“质量第一”意识,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在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上,开展了川渝质量控制(QC)联创行动,累计发布质量创新成果1000余个,“新九”“泸永江荣”、川南渝西等QC小组脱颖而出,不断激发企业质量创新内生动力。在品牌培育方面,川渝区域公共品牌塑造工程初步搭建了川渝两地区域公共品牌互认、共享机制,实施川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入库企业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监测预警,联合开展“川渝地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为营造良好质量环境,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共同加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累计开展联动监督抽查940批次,协作查处产品质量违法案件65件,建立跨区域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督办机制,累计挂牌督办案件31件。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