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探店成生意  需要立规矩

2022-08-10 10:20:59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在“流量即财富”理念驱遣下,不少主播把目光转向探店,想在这里打开流量之源。不过,有媒体报道,由于缺乏规范,主播素质良莠不齐,探店领域出现虚假推荐、数据造假等情况。部分主播探店变“探钱”,给钱就说好,不给钱就恶评,既让商家苦于“被探店”,也让消费者难辨真伪,频频踩雷。

所谓探店,是指某自然人到商家实体经营场所,对场所内产品、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有一定了解后通过拍照发帖或视频直播等方式,结合自己的评价分享给大众。探店的出发点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建议,进行好物推荐或差评扫雷,因此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并渐成其选择商品或服务的风向标。一些主播和商家从中嗅到商机,加入到探店行列中来,并不断尝试流量变现,将其发展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个新业态。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新经济下2022新职业百景图》,梳理了2019年—2021年涌现出的百余个新职业,显示小众爱好逐渐成为大众产业,其中就包括社交平台上的探店博主。如今,从咖啡店、奶茶店到美容院、健身房,再到各类餐厅饭店,都能看到探店者的身影。目前常见的有“美食+探店”“购物+探店”“旅游+探店”等内容。在各社交平台上,相关题材都颇受欢迎,比如小红书平台上已有超过百万篇探店笔记,且搜索量呈增加态势。有业内人士预测,探店有望打造千亿元规模市场。

有学者指出,探店的本质是发现身边高品质的吃住游购娱服务,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为优质商家带来一定的关注度和客流量,也为主播收获更多粉丝关注和流量,可谓“三赢”。不过,探店不仅是在探市场、探经济,也是在探诚信、探人性,探店主播能否真心探、诚信评,并对所发布的内容负责,至关重要。令人遗憾的是,探店越来越受到利益裹挟,某些探店主播的行为已经偏离探店的本质初衷,违背基本的诚信原则,甚至触碰法律红线,扰乱了正常的行业生态。不断出现的负面事件在无形中拉低了这一新兴行业的风评。目前,不少商家正在改变对探店的看法,不再将其视为揽客神器,甚至开始主动抑制排斥,加入“反探店”阵营。

面对探店乱象,许多商家和消费者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法律人士指出,《广告法》规定,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探店是利用网络进行商品和服务推介,不管其中是否涉及“费用”,根据《广告法》都应纳入广告监管范畴。《广告法》第14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通过互联网媒介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据此,相关监管部门应依法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要求探店视频等标明“广告”,否则不予发布和推荐。

同时,还应厘清探店主播的法律责任。从探店主播发布相关视频行为性质看,其不仅是广告发布者,还是广告代言人。主播制作发布视频必须依据事实和法律规定,秉承真实合法原则。对于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进行发布、推荐的,如果造成消费者损害,主播就要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

当然,由于探店有很强的主观性,监管部门对一些虚假宣传、恶意评价等情况并不容易认定。而且,目前关于探店行为还缺少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和解释,导致探店行为的法律属性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这就给某些主播和商家留下了打擦边球的机会。因此,在适用现行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确保探店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杭州亚运会“亚运号”火炬主题彩绘飞 ...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全民乐享 ...

  • 北京市海淀区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 ...

  • 重庆市北碚区总工会挖掘整理当地镇街 ...

  • 贵州省荔波县各景区推出多项政策助力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