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警惕舌尖上的拜“金”主义

2022-07-19 15:10:07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联合制定了《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其中明确,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以下简称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早在2001年,原卫生部就出台文件明确,金箔既不是酒类食品的生产原料,也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禁止将其加入食品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一直重视加强对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行为的监管。但是,多年来,仍有一些商家在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的食品。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金之风更盛。金箔白酒、金箔牛肉、金箔寿司、金箔蛋糕等各种金箔食品花样翻新,它们虽然售价不菲,却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食品。

食金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形成风气,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不少人认为食金有益健康。我国古代医药典籍有“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金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镇心肝、安魂魄,主治惊痫风热、肝胆之病”等记载,被一些盲目信仰中医药者奉为圭臬。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的西方,亦有以金为药的传统。13世纪时,曾流行一种号称可治百病的“金饮料”,在贵族阶层中服饮者众。地不分中外,时不论古今,食金之风影响深远。二是食金可以满足一些人不正常的消费心理。有人食金是因为猎奇,想尝尝新鲜古怪的食材,更多的人食金则是为了炫耀。黄金向来是财富的象征,食金也被打上了非富则贵的标签。

懂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金这种金属对于人体健康并无益处。金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仅能溶于王水等强腐蚀性物质,而不溶于常见的酸碱,人体的胃肠酸液根本无法“消化”它。因此,用于食品中的金箔金粉,可以说是怎么进去的还怎么出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食金是安全的。现在的金粉加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有的金粉可以达到纳米尺寸,如此微小的金微粒可以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产生氧化应激反应。金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生理毒性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而惰性的纳米级金微粒很难自然排出体外,这就埋下潜在健康安全隐患。

金本身可能对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倒在其次,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金箔金粉中含有其他物质。以目前的提纯技术而言,人类尚无法生产出100%的“纯金”。一些厂家热炒的所谓纯金(24K金),其纯度也只有99.6%。而无法完全剔除的“不纯”的物质包括镉、铬、镍、铅、铜、锑、铋等重金属,它们的含量虽然只有几毫克/千克到几千毫克/千克,却远高于普通食用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这些元素在胃酸中有着不同的溶解度,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并积累在脏器和骨骼中的,如果长期摄入,健康累加风险会增大。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有一些不法商家使用低纯度的金或者含铜合金来制作金箔粉,这就更加剧了重金属摄入的健康安全风险。

食金无益身体健康,若仅以炫耀,则亦无益心理、精神健康,徒增不良社会风气。金具极佳的延展性,一克金可制成0.0001毫米厚、5500平方厘米大小(边长0.75米见方)的金箔。因此,将金箔加入食品中并不需要多大的量,即可给人一种“视觉震撼”“高颜值”“奢华”之感。售价5元/根的普通雪糕,若装点几片金箔(价值只有几元),身价立即涨到58元/根;同样是价值几元的金箔加到白酒里,其身价更可从200元涨到4000元。据此有人称,添加金银箔粉的食品是典型的“智商税”产品。它们的存在不仅助长了奢靡享乐、拜金主义之风,也刺激了企业商家虚假浮夸、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气。

舌尖上的拜“金”主义危害深远,必须坚决说对其“不”。四部门联合发文严刹“食金之风”,可谓正当其时。我们期待通过加强监管,荡涤污浊之气,还市场一片清净。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市场监管部门全面 ...

  • 山东省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对辖区超市进 ...

  • 浙江省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开展 ...

  •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加大抽 ...

  • 榴莲消费提示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