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传统汽车巨头的电动化转型与现实

2022-04-28 11:28:01 中国质量报

新赛道上能否再塑产品号召力

——传统汽车巨头的电动化转型与现实

近段时间,多家知名老牌车企密集发布了重磅新能源车型。4月26日晚间,本田中国首款全新电动车e:NS1正式上市。4月19日,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重磅亮相。同日,奔驰旗下梅赛德斯-EQ电动品牌全新EQS纯电SUV迎来全球首发。4月20日,宝马集团纯电动旗舰车型——全新宝马i7全球首秀。3月24日,一汽丰田bZ4X正式发布,成为e-TNGA构架下bZ纯电系列的首款车型,代表着丰田纯电新实力……一款款重磅产品接连发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车企的电动化攻势,也体现了跨国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看重。

近年来,电动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催生了一批新能源车企,这些企业被称为“造车新势力”,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已经逐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考虑到未来将形成的以电动化车型为主的汽车市场格局,传统汽车巨头开始布局电动化。为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传统汽车巨头在完成“大象转身”后,将会对“造车新势力”带来什么程度的冲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纯电动汽车战场的短兵相接之后,汽车巨头似乎并没有占得上风。

以去年的数据来看,奔驰首款纯电动车型EQC,自上市以来基本上每个月仅有400辆左右的销量;奥迪e-tron销量月均100辆左右;宝马ix3曾被寄予挑战特斯拉的厚望,上市不久就官宣降价7万元,但即便如此,全年销量也仅相当于特斯拉单一车型的月销量。那么,在燃油车时代大行其道的传统汽车巨头,为什么在电动化赛道上的产品号召力并不出色。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燃油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高技术门槛的燃油车产品能带给传统汽车巨头带来丰厚回报,他们最不愿意颠覆现有格局,电动化转型是被逼无奈,积极性并不高,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产品力不足。

据了解,传统汽车巨头虽称其电动化战略已经全面铺开,但是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却看不出足够的用心。“感觉车辆无论是外观、还是操控感,都和燃油车比较像。”最近打算购买一家老牌车企新能源车的彭女士在试驾后表示。据了解,不少车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并非基于新开发的平台,而是基于“油改电”。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于车企来讲的确省事,容易控制成本,但改造出的产品往往存在很多弊端。由于受到燃油车构造的限制,这类产品在外观上延续之前的风格,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感,空间上也小于新开发平台下的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有限、电池防护安全性不足、车辆性能受限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在智能化方面,传统车企也相对保守。以上这些表现,和年轻消费群体求新求变的消费特征不太契合。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新能源车赛道摸爬滚打多年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对市场进行了一定的塑造,比如外观要酷炫、科技感拉满。汽车行业常说,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作为后来者,传统汽车巨头推出的老成持重的产品,在年轻人这里估计很难讨喜。

值得一提的是,在燃油车时代苦苦追赶了国外汽车巨头的中国品牌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榜中前15位中,目前在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包括EV、PHEV、增程式)中,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比高达75.2%。到了2022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主导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3月,中国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1%;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1-3月,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占有率达到83%。这样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可。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品牌越来越能抓住年轻人的胃口,新出的车型比较符合他们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因为90后、00后消费群体没有国产车不如合资车、进口车的刻板印象,对双方在燃油车时代的差距没有具体的概念,对中国品牌汽车的接受度较高。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中国品牌车企已经形成了核心技术层面的竞争实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就曾表示,“电池占电动汽车技术含量的60%,目前这一代电池技术,中国占主导地位。日本等国家在大力发展下一代全固态电池,这方面中国品牌还有差距。但全固态电池技术要产业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估计要10年左右。”

可以说,面对全球汽车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转型浪潮,传统汽车巨头也面临压力。在品牌塑造、资金财力还是技术实力方面,传统汽车巨头拥有着“造车新势力”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变化,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出魄力和勇气积极应对。而对于抢占先机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胜负未定,仍需要继续在打造好产品上持续发力。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岳倩采写)

《中国质量报》【行业观察】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坚持培育农 ...

  • 安徽省濉溪县积极推进小麦种业高质量 ...

  • 北京市交通委东城运管分局、北京市东 ...

  • 甘肃省首条控股建设的铁路客运专线— ...

  •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瑶田镇色彩斑斓的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