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福建厦门食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1-08-26 10:18:51 中国质量报

福建厦门食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食品安全满意度位列全国15个城市之首

□ 陈 永 江 岱

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人的农贸市场,现已面目一新、整洁干净;市场的显示屏上每天都会公布当日生鲜果蔬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不放心还可以在快检室现场检测;街边的小餐饮店,也开始公示食品安全动态评定等级和监管部门的检查信息,用餐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直线上升……这些变化,得益于福建省厦门市近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努力和付出。

据悉,创城5年多来,厦门市实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党政同责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效显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目标,并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工作机制创新。在国务院食安办对第二批创建城市中期评估中,厦门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位列15个城市之首。近3年福建省食安委对各设区市食品安全年度考核的综合排名中,厦门均位列第一或A级。第三方机构测评结果显示,群众对厦门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高于80%,创城知晓率高于85%。

为确保市民餐桌上的食材都能查得清来源和去向,厦门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探索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监管,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覆盖食用农产品、水产品、预包装食品,并贯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出入境、流通、消费全过程。该平台与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系统和厦门市食品药品监测预警中心实现信息互联,基本形成了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追溯链。

目前,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已将9万家经营主体的46万种食品纳入管理,追溯覆盖面超过90%,预包装食品追溯量居全省第一,为日常监管、风险管理、产品召回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2020年,厦门追溯监管模式入选全国十大“智慧监管”典型创新举措。

据统计,依托全市统一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追溯监管平台,厦门食品追溯覆盖面已超过80%,迄今已发放1.9万个绿色“入厦通行码”,建立起准出准入高效衔接机制。

随着网络订餐蓬勃兴起,对外卖平台的监管和引导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主动顺应变化,加大投入,建成网监信息化监管平台,建立网络订餐数据搜索比对、大数据查询和信息互通共享三大机制,实现无证经营等违法违规网店的自动化排查。同时,该局开展“净网”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无实体店提供网络餐饮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在专项行动中,厦门市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在“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外卖平台下线14120个证照资质存在问题的网店,商户证照规范率大幅提升至99%以上。

提起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家的印象都是“加工场所狭小、噪音扰民、从业人员素质低、卫生脏乱差”。为提升小作坊食品供给水平,厦门提出到2021年末,使小而美、小而精的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成为常态,使小作坊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民心工程的战略目标。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创建了45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成立了1个特色食品小作坊联盟,10家小作坊成为厦门特色食品品牌。

不仅是小作坊,厦门的食品小摊贩也实现大变身。厦门在不影响市容和交通的前提下,在流动摊贩比较集中的地方或空余闲地设置“摊规点”,变杂乱为有序,变分散为集中,变流动为固定。目前,全市各区已设置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域29个,容纳摊位903个。

今年7月,厦门市民期待已久的首批贴有“鹭品”商标标识的“供厦标准”食品,陆续上市供应。在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猪脊骨、猪筒骨等肉类,以及苹果、莲雾等水果已经贴上了“鹭品”商标。据了解,在厦门山姆会员店,贴有“鹭品”标识的产品上架一个多月来,销量比贴标前增长了近20%。

厦门8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从外地输入,食品安全输入性问题一直是影响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因素。2019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明确将供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列为“食品安全十四大重点工程”的首要工程,对标港台、欧盟、新加坡等国内外先进标准,以米、面、肉、食用油等关系民生的大宗食品为重点,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安全标准。2020年,厦门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供厦食品评定规范》《供厦食品“鹭品”标识使用办法》两项制度,为企业自愿申请供厦食品“鹭品”贴标提供了机制保障。

截至目前,厦门已制定发布42项供厦食品标准,11个农产品标准的307项安全指标严于国家标准,平均每个产品有30项指标严于国标。全市已有20家企业的88种产品通过评定,加贴供厦食品“鹭品”标识上市销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安徽省淮北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医疗 ...

  •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对 ...

  •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市场监管局全面加 ...

  • 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贸包装行 ...

  • 访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