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江苏省高邮市依托大闸蟹地标产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侧记

2020-11-26 11:25:28 中国质量报

养好一只蟹 富了千万家

——江苏省高邮市依托大闸蟹地标产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侧记

□ 朱 玲 尤解慧

江苏省高邮市是革命老区,仍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并不很富裕,有的还处于贫困线以下。2015年3月,高邮湖大闸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高邮市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帮助广大贫困户养殖大闸蟹脱贫致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全市养殖面积达1.27万公顷,其中高邮湖养殖0.6万公顷、池塘养殖0.67万公顷,大闸蟹养殖户1080户,养殖年产量1.1万吨,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实现综合年产值10亿多元。

蟹好还得会吆喝

“我们不能端着高邮湖大闸蟹国家地理标志这个‘金饭碗’没饭吃,要尽快让老百姓吃饱饭、吃好饭。”高邮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如是说。

该局和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结合高邮实际,制定出台了《高邮湖大闸蟹商标使用管理规定》,明确了贯标具体要求,统一了包装防伪标识、门店装潢设计等,成立了商标使用质量标准组和维权执法组,并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安全,维护品牌声誉。对贫困养殖户申报使用商品,给予一路绿灯,提供免费服务。

同时,千方百计讲好高邮湖大闸蟹故事,大力宣传高邮湖大闸蟹,不断扩大高邮湖大闸蟹品牌知晓度和影响力。经过网上投票、专家评审,征集了“万顷高邮湖、一品大闸蟹”等一批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宣传用语;邀请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日报等各大媒体,专题报道高邮湖大闸蟹产业发展情况。

该局和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已连续3年举办高邮湖大闸蟹品质品鉴活动,参加各种会展30多次,高邮湖大闸蟹斩获了第四届“中国名蟹”大赛和“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跻身“全国十大名蟹”之列;高邮市被江苏省餐饮协会命名为“原味大闸蟹之乡”,被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命名为“中国湖泊河蟹产业发展示范市” “中国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市”,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也被确定为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的副会长单位。

经过近几年的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推介,高邮湖大闸蟹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据了解,正宗高邮湖大闸蟹销售价格一般高于市场平均价格20%~30%。高邮湖大闸蟹品牌叫得响,为广大贫困户养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搭建了脱贫致富的广阔舞台。

养好蟹才是硬道理

高邮湖大闸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牌子再响,要想农民脱贫致富,最终还得靠养殖户会养蟹、养好蟹。为此,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想方设法进行养殖全程服务,逐一解决养殖技术难题,消除广大贫困蟹农养殖致富路上的各种障碍。

高邮市市场监管局和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帮助广大蟹农寻找技术“靠山”,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临泽镇建立了高邮湖大闸蟹全程颗粒饲料生态养殖基地,解决了“投喂冰鲜鱼”传统养殖带来的成本高、污染大、发病多、品质差等问题,单位面积综合节本增效500元左右;在高邮湖畔水产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科技工作站,引入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该协会每年组织会员和养殖户代表到兴化、宝应、高淳、金坛等养殖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结合高邮实际总结教训、排找差距,不断提高高邮湖大闸蟹养殖技能。

每年春季定期举办高邮湖大闸蟹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贫困养殖户授课;高邮湖大闸蟹养殖各个重要阶段,适时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水产技术人员、养殖示范户,深入到全市贫困养殖户蟹池塘口现场研判,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解决他们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经过高邮市市场监管局和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大闸蟹每公顷养殖纯效益4.5万多元,最高达到近15万元;大多数养殖户年收入突破20万元。

三笔收入鼓起渔民钱袋子

“人工放、自然长”的高邮湖大闸蟹,拥有其他大闸蟹无可比拟的生长生态环境,这成就了高邮湖大闸蟹的高品质和独特魅力。高邮湖环境虽好,但它是淮河过境湖泊,存在很多养殖潜在风险。为此,高邮市市场监管局和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引导专业合作社组织渔民抱团养殖,抵御自然风险,提升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

高邮湖边的界首镇界首村有100多户渔民常年在高邮湖承包水面养殖,但他们承包的养殖面积都比较少,属于分散养殖模式,渔民一年辛苦下来赚不到多少钱,生活贫困。针对这种情况,村里成立强农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把渔民手中的分散的养殖湖面流转过来集中管理,统一苗种、统一渔需、统一销售。合作社养殖的高邮湖大闸蟹,由于品质好,销售论只卖,供不应求。每户渔民也获利多多:有流转承包、合作社打工、二次分红3笔收入,每年每户纯收入10多万元,基本上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中国质量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福建省龙海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特种设备 ...

  • 深圳市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电梯使 ...

  •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龙湖工业园外贸出 ...

  • 河北省黄骅市培育壮大压力容器运输专 ...

  • 江苏省靖江市工业园区企业销售与生产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