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稳住服务业“回暖”态势还需助力

2020-06-30 14:11:1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服务业受到很大冲击,直到5月份才有所好转,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这是今年来的首次正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服务业复苏态势有望持续。

服务业回暖,主要得益于信息、金融等领域较快增长对行业整体的带动。今年以来,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显示出强大生命力。1-4月,移动互联网累计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6.6%。而5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9%,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2%。

不过,服务业中有起带动作用的,也有拖后腿的。其中“拖”得最厉害的要数住宿餐饮和文体娱乐业了。5月份,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21.7%,餐饮收入额下降18.9%。5月底6月初,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比重仍低于60%。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会比较慢,相关行业复产水平仍会偏低,影响服务业整体发展。

显然,服务业实现真正的长期“回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让具有带动能力的领域持续发挥带动作用,这是必须的。特别要深度挖掘远程办公、数字政务、虚拟会务、虚拟商务、线上教学、网络直播等这些基于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潜能,让它们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更广泛渗透。当然,这些依托于互联网的线上服务业可以一定程度弥补线下实体消费遭受冲击的损失,但其创造的就业岗位和提供的税收收入相对较少,因此不能过度拔高其“带动”作用。

拿出更多精力解决线下服务业(即依托实地场景进行体验消费的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才是实现服务业整体回暖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服务业造成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服务业面临的发展难题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不能回避。而当下要做的,就是在严控疫情的同时,改变服务业发展的传统思维,创新思路,精准施策,突破发展。

服务业是制度密集型产业,对制度环境要求很高,需要有顺畅的体制机制推进服务业发展。简单说,像其他行业一样,服务业也需要服务,服务业走出困境更需要政策支持。最直接的政策支持就是金融支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要灵活运用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措施,支持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定授信,银行机构要对其到期贷款予以展期或续贷。优化业务流程,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加大线上业务办理力度,简化授信申请材料,压缩授信审批时间,及时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调整税费政策,给予受损服务行业以财政贴息,纾解企业困境,降低运营成本。

服务业被称为最大的就业“吸纳器”,而目前线下服务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是就业问题。因此,必须放宽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新就业形态发展。对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复工复产进度仍相对较慢的行业,加强精准化防控,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当然,服务业保就业,根本还是增加内需消费,扩大市场。这就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趋势和要求,强化政策措施的联动性,打通与服务业有关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将促进服务业恢复增长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相结合。聚焦技术短板和弱项,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鼓励开放式服务创新,大力培育知识、创意、管理等无形资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环节延伸。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江西省南丰县市场监管局举办天然气管 ...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在锦州市举行 ...

  •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有关执法部门对食 ...

  •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深入一线 开 ...

  • 代工之路能走多远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