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民生热点>>

欧派家居经销商“爆雷”,或涉及80余人600多万元货款

2024-04-03 16:11:11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庞鹤) 随着人们对家居装修的追求不断升级,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全屋定制”,以满足他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然而,消费者在选择市场上的全屋定制公司时也要全方位综合考量,避免“踩坑”。近日,辽宁海城多位消费者在欧派家居经销商处进行“全屋定制”后就遇到了糟心事。

消费者称交完钱,经销商“爆雷”

消费者贾女士表示,在欧派总部工作人员推荐下,2023年10月,她在辽宁海城欧派经销商处(以下简称“海城欧派”)花费87000元购买“全屋定制”服务(装修部分包括家里的衣柜、橱柜、门、沙发、床)。当时导购告诉她年前(2024年)付完全款就可以排单,准备装修材料。

image.png

海城欧派销售人员在向贾女士介绍业务

然而,贾女士付完款等来的却不是如期开工。贾女士称,今年春节过后十几天,导购称自己辞职了,公司出问题了。结果,海城欧派的老板宣布破产,就说没钱。“我付的钱不知道哪去了。我货也没了,钱也没了。” 

贾女士表示,她不熟悉海城这边的欧派经销商,她付了钱欧派没给她干活,她得找欧派总部维权。

于是贾女士便找欧派总部讨要说法,但维权的进程令她焦灼又无奈。“我联系欧派客服,客服就说等,我一天联系2遍。”贾女士说:“我刚开始上火,天天严重呕吐发高烧。这是八九万块钱,老百姓要积攒几年呐!我全都是信用卡借的钱,我自己拿不出钱,我办了三十万元装修贷。”

另一位业主侯先生讲述,他大概2023年10月向海城欧派交款7万元,定制的是衣柜和橱柜。但是对方只给他装修一半就找不到人了。

侯先生交完钱,家里还被装修了一部分,而他哥哥的遭遇与贾女士类似,钱交了没得到服务。“我哥哥交了10万元,家里一点儿没装修。”侯先生说。

据消费者介绍,目前与海城欧派签约受骗的消费者有80余人,总共涉及600多万元货款。海城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

image.png

消费者名单(部分)

欧派总部客服称已成立专项调查小组

目前,多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他们是通过欧派官方报的名,也是欧派总部将他们分配给欧派海城这边的经销商的,他们根本不认识这边的经销商,他们是冲着欧派的牌子去的,欧派总部应对此事给出说法,或继续履行装修义务,或退款。

贾女士提供的图片显示,涉事店铺的门面展示的是“欧派的招牌”:欧派衣柜+高端全屋定制;欧派软装|整体定制/木门|全屋门窗定制。

image.png

涉事店铺门面

记者致电欧派总部客服,对方称,欧派总部对客户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调查此事。具体情况会通知对应的工作人员尽快协调好之后回复。

欧派总部目前能否联系到海城那边的经销商?消费者货款的去向欧派总部是否掌握?对此,欧派总部客服称没有回复权限,会通知相关工作人员沟通此事,之后给出回复。截至发稿时,欧派总部未就此事再给出回应。

对此,记者也尝试联系海城公安部门和海城欧派经销商了解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时,前者未明确回复此事,而后者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欧派总部和经销商都是事件责任人

欧派官网信息显示,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是定制家居行业知名上市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衣柜、整家定制、木门、软装、整装大家居等。目前欧派全球门店已突破7000多家。记者注意到,前不久,欧派已经“爆雷”,其黑龙江大庆区域的一家“授权店”被指“跑路”,同样涉及数十位业主数百万元的货款。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俊丽在接受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城欧派经销商收完消费者的钱就宣告破产,涉嫌存在“诈骗的故意”,即经销商涉嫌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消费者较大数额财物,且以破产方式拒不退还消费者预付款的行为,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

对消费者希望欧派总部出面解决问题的诉求,刘俊丽表示,消费者虽然向欧派经销商支付了预付款,但实质是对于欧派品牌及实力的信任,至于欧派总部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与消费者无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针对欺诈行为,消费者还有权主张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欧派总部与经销商之间互相推诿对第三方消费者不具有约束力,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向其中一方或全部责任人主张权利。

另外,谈及涉事经销商如果被追究刑事责任,消费者是否还可以要求欧派总部或经销商赔偿的问题,刘俊丽说:“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并不相悖。消费者既可以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经销商退赔,也可以直接选择向法院起诉经销商和欧派总部履行合同或者要求赔偿,法院判决生效后,如果欧派总部拒不执行已生效的判决,消费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此事的后续进展,中国质量新闻网将持续关注。(文中图片均由贾女士提供)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强监管 优服务 助发展——湖北奋力 ...

  • 点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未来发展“智慧 ...

  • 国家竹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江西 ...

  • 贵州省机械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实 ...

  •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顺利完成C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