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消息(马春红) 近期,有媒体报道,福建省莆田等部分地区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会在短时间内侵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
特别是赤潮期间,织纹螺因吞食河豚卵或摄食“赤潮”中的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毒性更强。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保护公众身体健康,避免因食用织纹螺引起中毒,福建省食药监局提醒:
1. 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2. 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自行催吐,并到医院就诊。
3. 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拨打12331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
新闻链接:5月7日中午,家住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的老陈和孙子康康(化名)吃了织纹螺,两三个小时之后,两人全身乏力,紧急送医之后,老陈已康复,但孙子因年龄小、食用较多而病情危重,只能靠呼吸机呼吸。
目前,康康还是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医院曾对康康的脑电波进行多次监测,结果显示脑电波平坦,医生表示,这意味着不排除康康如果活下来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