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遭“网上盗刷” 失卡保障能帮忙
2014年11月3日一早,郑州的武先生刚打开手机就收到好几条银行短信,通知他信用卡被刷去1万多元,都是凌晨1时到3时的刷卡记录。看到短信,武先生很难相信,“我愣了一会,马上打电话让银行把账户给冻结了,查了刷卡记录,确实有刷卡消费,而且都是在购物网站上刷的。”
银行客服告诉武先生,他是碰到了信用卡“网上盗刷”的情况。信用卡明明在武先生身边,也从未向别人透露过密码,银行卡怎么会被盗刷呢?
“我的智能手机上有多个银行手机软件,多半是信用卡信息和密码在网上被盗了。”武先生说,“现在智能手机和手机银行这么多,太容易中招了。网上刷卡消费太容易了,有的甚至不需要密码和验证,只要信用卡卡号和背后的三位数字码泄露了,谁都可以在网上盗刷。”随后,武先生决定报警处理此事。一个月后,由于案件还未侦破,武先生的信用卡账户利息一直在涨,让他难以接受。
武先生表示,朋友圈中不止他一个人碰到过这种情况,“我有朋友也遇到过,后来自己赔了。银行没说会垫付,她只好先还上,都半年多了还没说法。”
由于银行迟迟没有表态如何处理现在账户资金情况,武先生担心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决定向消费者保护管理机关投诉,他希望在破案前,与银行确定责任分配,不希望自己全额承担盗刷金额,或因此影响自己的信誉记录,却一直未得到回复。
业内观点:
为此,记者近日咨询了多家银行信用卡部,多数负责人称,对于银行卡被盗刷的“争议款”处理主要以协商为主。“一般出现争议款,我们会先让客户还款。”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部负责人称,“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客户先还上这笔款,不会产生滞纳金、利息,如果调查发现,是客户泄露密码导致盗刷,那客户不仅要还款,还要还高额利息和滞纳金。如果真的是盗刷,客户先还上款,等调查结果出来后,银行会将这笔款还给客户。”该负责人称,很少有客户愿意先还。
“好说话的客户,就先还上款,等调查结果出来,该谁承担损失谁承担,不好说话的客户,那银行也没办法。”另一家银行信用卡部负责人称,作为持卡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卡被盗刷,第一时间要给发卡行打电话,说卡被盗刷了,要求银行止付,止付之后的损失是由发卡行承担的,止付之前,很多银行都推出了持卡保障。比如招商银行推出的“失卡保障”,从你卡被盗刷,银行受理了你的止付申请这一刻,往前推算48小时,这部分的损失签名交易,有一定的金额限制,银行给支付。不过,失卡保障也有一定的限额。据了解,招商银行信用卡金卡每年最高人民币一万五,普卡每年最高人民币一万。
◎“实时”到账不靠谱 急需用钱须尽早
在郑州做布艺生意的李女士刚刚谈妥了一笔业务,但因为订金还差5万元,于是她赶忙向朋友求援,请朋友在异地把5万元尽快汇过来。
出乎意料的是,托朋友实时转账的钱,一天后才出现在自己的账户上,眼看着这笔生意就这么黄了,李女士非常无奈,网上实时转账的“实时”难道是一天?她愤而找到银行讨个说法,可两家银行却相互踢起皮球。汇款行说钱实时转出后未实时到账,说明收款行没有及时接收;收款行则称,汇款没有到账肯定是汇款行没有把钱实时转出。
业内观点:
光大银行理财师吴女士介绍,‘实时’给人的感觉就是,转账后对方能马上收到汇款,但实际上,除非是同行转账,否则很难真正实现实时到账,特别是异地跨行转账,到账时间更长。
此外,实时转账只代表汇款行实时把钱转出,并不意味着实时到账,到账时间取决于对方银行的系统处理情况,所以急需用钱应尽早汇款,同时,很多银行网银转账设有上限,若转账资金较大,通过柜台办理更加便利。
◎买理财变保险 弄清产品再入手
2013年1月,家住金水区的王女士到某银行办理现金定存,负责办理存款的银行业务员给王女士推荐说:“反正是来银行办定存,何不买一款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两年后也可以取出,如不急用,存五年最好,每年可分配红利并赠送一份保险。”出于对银行的信任,王女士听了银行业务员的建议,拿出要定存的10万元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款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并把名字签在了“赠送”的保险合同上。
今年1月,王女士发现当初定存的款项已经打入自己账户,可打到卡上的金额并不是预期的收益加本金116799.6万元,而是110856.7元,比2013年同期存款利息少了近5000元。随后,王女士前往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否认当初王女士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变保单的事情,并指出如果想取出五年期保险的钱是可以的,但对于收益亏损的状况,由于分红险收益是浮动的,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可能出现类似收益亏损的情况,令王女士十分气愤,她一气之下将此事投诉至银监局。
很多投诉者表示,因为银行工作人员并未明确告知是保险产品,所以他们往往是到了要用钱时才发现,这时候已经过了犹豫期,要退保就要损失不少本金,这让他们进退两难。
业内观点:
光大银行理财师吴女士说,银行理财产品和银保理财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银保产品实际上是市民通过银行柜台能够购买到的保险产品。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由于不具备有关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往往很容易受到欺诈销售的误导,购买了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所谓银行理财产品。
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位于郑州市郑汴路的两个银行网点,咨询银行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在推荐银保理财产品时,都表示推荐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有固定的返还和分红收益,没有任何风险,并没有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
吴女士表示,因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销售,银行存款变保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消费者可以和保险公司或银行的相关人员协商撤销这个合同,并且让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双方协商不成,消费者可以一方面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主管部门投诉相关工作人员在销售产品过程中违规,一方面向其上级机构,如银监会、保监会进行投诉。
同时,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对于银保产品,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实际需要,并对过高的收益承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而广大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问清楚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的区别,然后再根据自身需要及财力状况谨慎选择,切不可在银行或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员“忽悠”下盲目“投资”,给自己造成财产损失。